对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考

  对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考

  意识形态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兴衰,事关各族人民以及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应“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搞好意识形态工作和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供了根本遵循。这十年以来,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实践中的新形势、新情况呼唤着意识形态理论的守正创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确立为一项根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也为新时代我国实现新目标、夺取新胜利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障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但同时也要清醒看到,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涉及领域广泛、变革深刻、斗争复杂,任务艰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各种思潮激荡碰撞、价值观念复杂多样,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任务依然艰巨。

  一、坚持“主”与“次”相结合,推进“主导”向“主流”持续转化

  在新时代背景下,坚持“主”与“次”相结合,推进“主导”向“主流”的持续转化,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路径。所谓“主”,是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所谓“次”,是指其他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坚定维护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又要善于引导和整合各种社会思潮,使其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

  首先,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向正确、立场坚定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不仅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现实挑战的回应。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时有抬头,如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这些思潮往往以“普世价值”“民主自由”等名义,试图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进而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因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这些错误思潮,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其次,推进“主导”向“主流”的转化,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广泛的共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仅仅体现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文件中,更应该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中。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做好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还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入人心。例如,通过举办各类讲座、论坛、展览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深入基层,面对面地与群众交流互动,解答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增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扩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使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再次,推进“主导”向“主流”的转化,还需要注重实践效果。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关键在于它能够有效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因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实际,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例如,在脱贫攻坚战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农村,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不仅取得了显著的脱贫成效,也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

  推进“主导”向“主流”的转化,还需要加强对外传播,提升国际话语权。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模式和道路越来越关注。然而,由于西方媒体的长期偏见和误解,一些国家和民众对中国的认识仍然存在偏差。因此,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通过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例如,可以通过举办国际论坛、学术研讨会等形式,邀请国外学者来华考察交流,让他们亲眼见证中国的发展成就,亲身感受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从而改变他们的刻板印象,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坚持“主”与“次”相结合,推进“主导”向“主流”的持续转化,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注重实践效果,加强对外传播,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二、强化理论武装,夯实思想根基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离不开扎实的理论武装。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行动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这为我们指明了理论武装的方向和重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首先,要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将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纳入学习计划,制定详细的学习方案,确保学习全覆盖、无死角。要通过集中学习、专题研讨、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全面系统地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特别是要结合实际工作,深入思考如何将这一思想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具体举措,切实提高运用这一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加强理论研究,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只有不断深化理论研究,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指导作用。各级党校、高校、科研院所等理论研究机构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全党全社会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同时,要鼓励和支持广大理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使理论研究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再次,要注重理论宣传,扩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覆盖面。理论的力量在于传播,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这一思想,才能真正发挥其引领作用。各级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如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广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使这一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要积极探索新的传播方式和手段,如短视频、直播、互动问答等,增强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宣传的效果。

  要强化理论教育,培养更多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各级组织部门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干部选拔、培养、管理、使用的全过程。要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班、轮训班等形式,对广大干部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将理论学习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激励广大干部自觉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强化理论武装,夯实思想根基,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工程。只有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才能确保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

  三、创新传播方式,拓展传播渠道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因此,创新传播方式,拓展传播渠道,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为我们指明了创新传播方式、拓展传播渠道的方向和重点。

  首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全媒体传播格局。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顺应这一趋势,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要通过建立融媒体中心,整合各种媒体资源,实现信息的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发布,提高传播效率和覆盖面。同时,要不断创新传播手段,利用短视频、直播、H5等新媒体形式,增强传播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

  其次,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华文化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要通过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设立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开展中外人文交流项目等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要充分利用国际媒体平台,如国际知名网站、社交媒体等,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支持中国。

  再次,要注重基层传播,打通“最后一公里”。基层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也是最需要加强的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基层传播工作,通过建立基层宣传队伍、设立基层宣传站点、开展基层宣传活动等方式,打通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后一公里”。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农村、社区、企业,面对面地与群众交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解答群众关心的问题,增强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同时,要利用好农村广播、社区宣传栏、企业黑板报等传统媒介,以及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工具,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广泛覆盖。

  要注重传播效果评估,提高传播精准度。传播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意识形态工作的成败。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传播效果评估机制,定期对传播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传播策略。要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专家评审等方式,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反馈,找出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同时,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受众的行为特征和兴趣偏好进行分析,实现精准推送,提高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创新传播方式,拓展传播渠道,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创新传播方式,拓展传播渠道,才能更好地传播党的声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综合素质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这为我们指明了队伍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专业性,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非常高。因此,必须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综合素质,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筑牢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教育、专题培训、红色教育等形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

  其次,要加强业务培训,提升专业能力。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各级组织部门要加大对意识形态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专题讲座等形式,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要特别注重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应对网络舆情、处置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要鼓励和支持意识形态工作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考察活动,开阔视野,更新知识,提升综合素质。

  再次,要加强作风建设,树立良好形象。作风建设关系到党的形象和威信,关系到党心民心。各级党组织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树立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困难,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同时,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做到依法依规履职尽责,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要加强人才引进,优化队伍结构。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支撑。各级组织部门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要通过公开招聘、定向培养、柔性引进等方式,引进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业务能力的专业人才,充实到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中来。同时,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为优秀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工作条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综合素质,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保障。只有拥有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队伍,才能确保意识形态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

  五、结语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复杂局面,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和主导权。通过坚持“主”与“次”相结合,推进“主导”向“主流”的持续转化;强化理论武装,夯实思想根基;创新传播方式,拓展传播渠道;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综合素质,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对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考》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75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