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坚持”把握文化建设的历史逻辑
从“三个坚持”把握文化建设的历史逻辑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以长期历史实践为基础,凝结着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经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进一步发展。深刻认识“三个坚持”的提出和发展,对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党中央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简称“双百”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双百”方针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旨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它的基本精神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发展的方针。改革开放后,党中央提出坚持“双百”方针必须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简称“二为”方向)。“二为”方向体现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根本立场,是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行动指南。其中,“为人民服务”要求文艺作品要反映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愿望,体现人民的利益和需求;“为社会主义服务”则强调文艺创作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党中央对“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进行了新的阐释和发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这一重要论述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内涵,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具体而言,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更加注重文化自信的树立,强调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世界文化的有益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创造性转化是指将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与现代文化相融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创新性发展则是指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实践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各地积极探索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文化产品,既传承了文化根脉,又满足了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在文学艺术领域,许多作家和艺术家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通过现代视角重新解读经典故事,创作出了一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网络平台成为展示和推广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极大地拓宽了文化的传播渠道和受众范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要求我们在文化工作中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文化建设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具体实践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工作理念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在文化产品创作中,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人民的心声,反映人民的生活,努力创作出更多接地气、有温度、有情怀的作品。其次,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文化设施,丰富文化活动,提高服务质量,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便捷、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再次,在文化扶贫工作中,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文化帮扶,通过送文化下乡、建文化阵地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摆脱精神贫困,增强文化自信。最后,在文化市场管理中,相关部门依法加强监管,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净化文化市场环境,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秩序。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灵魂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凝聚了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在文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将其贯穿于文化工作的各个环节,使之成为引领文化发展方向的灯塔。
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深刻内涵,不断提升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在学校教育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媒体宣传中,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平台,大力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和感人故事,营造崇尚美德、践行美德的良好社会氛围。在文艺创作中,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出一大批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优秀作品,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坚持文化自信”
“坚持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精神支撑。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为了坚定文化自信,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理论研究,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揭示其独特的价值理念和精神特质,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加强文化传播,利用各种媒介和平台,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三是加强文化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借鉴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四是加强文化创新,鼓励和支持文化领域的创新创造,不断推出具有时代特点、民族特色、国际视野的文化精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总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正确的方向,遵循科学的原则,采取有力的措施,不断推进文化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深刻把握“三个坚持”的历史逻辑,将其作为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遵循,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从“三个坚持”把握文化建设的历史逻辑》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73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