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遗产 增添时代新韵
传承文化遗产增添时代新韵
从武术到针灸再到庙会花会,从京剧评剧到河北梆子再到皮影戏,多种艺术形式在滑轨屏中呈现,让观众触手可及;欣赏典雅素净的装饰风格、阅览散发纸墨香气的古籍,读者得以沉浸式体验古韵新生……近日,北京城市图书馆中的非遗文献馆、地方文献馆、古籍文献馆和艺术文献馆三大特色主题馆同步开放。这3座“馆中馆”为市民提供非遗传承、经典传习、艺术感知、展览互动等多维文化体验新场景,展现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更多方式,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添了一抹亮色。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据统计,我国现有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所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不可估量。作为文物和文化遗产展示的重要窗口,博物馆、文献馆等文化场所肩负着保护传承和利用的重要职责与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物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建成3000多个公共图书馆、3000多个文化馆,超九成博物馆免费开放,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高品质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多样化的文化享受。
北京城市图书馆的三大特色主题馆的开放,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更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实践。这些主题馆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与现代、静态与动态相结合,使文化遗产不再只是陈列在玻璃柜中的“死物”,而是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例如,非遗文献馆通过数字化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及其技艺进行全方位记录,不仅保存了珍贵的文化资料,也为后人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便利。地方文献馆则收集了大量的地方志、家谱、民俗资料等,为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和家族变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古籍文献馆更是珍藏了大量古代典籍,通过数字化修复技术,使得这些珍贵的文献得以长久保存,并向公众开放查阅,极大地促进了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
此外,这些主题馆还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专题讲座、文化沙龙、技艺体验等,吸引了大量市民参与。例如,非遗文献馆曾邀请多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演示传统技艺,让参观者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地方文献馆则组织了多次地方历史文化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深入解读地方文献背后的故事,增强了市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古籍文献馆则举办了多场古籍修复技艺展示活动,不仅普及了古籍保护知识,也激发了更多人对古籍保护的兴趣和热情。
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些主题馆的社会功能,北京城市图书馆还积极探索与学校、社区、企业等多方合作,共同开展各类文化教育活动。例如,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走进图书馆”系列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和服务,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化素养;与社区合作开展“文化进社区”活动,将优质的文化资源送到居民家门口,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与企业合作开展“文化+科技”创新项目,探索文化遗产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路径,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注入新的活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支持不断加强,各地纷纷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例如,江苏省苏州市在古城保护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通过实施“一街一策”“一院一案”的精细化管理,成功保护了大量历史建筑和街区,使古城焕发了新的生机。陕西省西安市则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博物馆之城”,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山东省曲阜市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建设了“孔子故里”文化旅游区,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与此同时,各地还积极探索文化遗产的创新利用方式,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例如,浙江省杭州市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出“云上博物馆”项目,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在线欣赏博物馆的精彩展览;上海市则通过举办“上海设计周”等活动,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提高了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开辟了新的途径。
总之,北京城市图书馆的三大特色主题馆的开放,不仅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次有益尝试,更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诠释。通过这些主题馆的建设和运营,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类似的文化项目涌现,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传承文化遗产 增添时代新韵》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72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