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上的发言
近年来,我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小厕所、大民生”的理念,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突出抓好农村改厕工作,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品质。截至目前,全县农村公厕已开工57座、完成21座(市下达任务11座),农户改厕已开工1233座、完成882座(市下达任务500座),均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6.69%,其中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1.17%。
一、坚持高点站位,在凝聚合力中全面推进。一是层层压实责任。落实“一把手”领导责任,将农村改厕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书记”一起抓、相关部门协同抓的工作机制,确保全县思想上同心、工作上同向、行动上同力。二是注重宣传引导。广泛开展“厕所革命”宣传发动工作,与村民细算经济、健康、环保效益,提高群众改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实现从“要我改”变成“我要改”。三是强化资金保障。县财政每年预算150万元农村改厕专项资金,用于奖补建造“三格式”无害化卫生厕所。今年又将奖补标准提高为贫困户20xx元/座、非贫困户按800元/座,对新建、改建达标的农村公厕分别给予2万元/座、1万元/座奖补,有效加快“厕所革命”进程。
二、坚持统筹规划,在示范带动中全域覆盖。一是严格设计标准。在公厕设计上,以省市图集为参考,做到既满足群众要求,又符合发展全域旅游需要,将公厕打造成“看得见的风景”。在户厕改造上,将农村户厕类型统一定为三格式卫生厕所,做到有墙、有顶、清洁、卫生。二是做到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制定改厕实施方案,鼓励有条件的自然村新建卫生公厕,以满足当地村民生活需要;对不再利用、不愿改建的旱厕一律拆除;对不符合规范的农村现有户厕进行全面改造,达到标准化、卫生化、无害化要求。三是发挥示范效应。把推进“厕所革命”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紧密结合,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的村作为试点,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周边村改厕工作的全面开展。同时,将“厕所革命”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通过打造一批示范村、示范户,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推动全县农村改厕工作迈上新台阶。
三、坚持质量第一,在精细管理中提升实效。一是严把工程质量关。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相关技术标准,加强对农村改厕工程的质量监管,确保每座厕所都建成优质工程。建立健全质量监督体系,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二是加强后期维护管理。建立农村公厕和户厕长效管理机制,明确专人负责日常保洁和设施维护,确保厕所干净整洁、设施完好。三是完善服务功能。在公厕内部增设便民设施,如设置洗手台、挂钩等,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同时,结合乡村旅游发展,探索“厕所+”模式,将公厕与休闲、观光等功能相结合,提升游客体验感。
四、坚持科技引领,在创新驱动中持续发力。一是推广新技术应用。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改厕技术和设备,如生物降解、太阳能利用等,提高改厕效率和效果。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村改厕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改厕工作的动态管理和精准服务。三是强化科技培训。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和村干部参加改厕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改厕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为农村改厕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坚持文化引领,在文明创建中塑造新风。一是融入地方特色。在公厕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注重融入地方文化和民俗元素,使公厕成为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的窗口。二是倡导文明如厕。通过设置文明提示牌、播放公益广告等形式,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营造文明如厕的良好氛围。三是开展主题活动。结合爱国卫生运动、文明创建等活动,定期举办“厕所革命”主题宣传活动,提高群众参与度和社会影响力。通过文化引领,不仅提升了“厕所革命”的社会认同感,也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六、坚持长效管理,在制度建设中巩固成果。一是建立长效机制。出台《农村改厕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明确改厕工作的职责分工、操作流程、考核标准等内容,确保改厕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二是强化监督检查。成立专项督查组,定期对农村改厕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改厕工作取得实效。三是加大考核力度。将农村改厕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进行通报批评,形成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通过制度建设,为农村改厕工作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总之,我县在推进“厕所革命”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厕所革命”,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县委书记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上的发言》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72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