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组发言: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慈善文化
中心组发言: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慈善文化
同志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中华慈善文化源远流长,深邃精湛,对促进党员干部涵养民本情怀、激发奉献精神、增强廉洁意识、践行正确义利观念、提升道德境界均具有积极作用。传承慈善文化能够“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有利于党员干部不断提升党性修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传承慈善文化,有助于涵养党员干部的民本情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思想是传统慈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商周时期,敬天保民的观念就已出现,古人用“民情可见”的观点解释天命,强调从民情知天命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得到儒家的继承和发扬,如孔子主张“修己以安百姓”,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这些民本思想绵延千年,饱含哲理,寓意深刻,对后世种种惠民济民政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反映古代民本思想的名言,深刻阐述传统民本思想的时代价值。党员干部汲取民本思想精华,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还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加自觉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慈善文化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创新和拓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慈善事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发扬传统的慈善精神,如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等,这些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探索现代慈善的新模式,如互联网公益、社区志愿服务等,通过科技手段和组织创新,提高慈善活动的效率和透明度,确保慈善资源能够更精准地惠及需要帮助的人群。同时,还要加强慈善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慈善意识,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传承慈善文化,还能够有效激发党员干部的奉献精神。奉献精神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党员领导干部必备的政治品格。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表现出崇高的奉献精神。在和平建设时期,这种精神同样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党员干部作为党的事业的骨干力量,更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带头践行奉献精神,无论是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还是在抗击自然灾害的最前沿,都要勇挑重担,冲锋在前,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通过传承慈善文化,可以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的奉献精神,使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
此外,传承慈善文化还有助于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洁意识。廉洁从政是共产党人的基本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洁思想,如《礼记》中的“廉耻,立人之大节”,《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这些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拒腐防变能力。通过传承慈善文化,可以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廉洁自律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最后,传承慈善文化还能够促进党员干部践行正确的义利观念。正确的义利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干部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党员干部既要善于利用市场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又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传承慈善文化,可以引导党员干部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做到义利并举、以义为先,坚决反对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的行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总之,传承慈善文化对于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增强为民服务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不断丰富和发展慈善文化的内涵,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中心组发言: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慈善文化》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72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