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会师铸就民族团结佳话
甘玫会师铸就民族团结佳话
1936年7月,红二、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在甘孜县境内(今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胜利实现会师,随后携手北上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打破了蒋介石企图将6万多红军饿死、困死在康北高原的迷梦。在甘孜会师过程中,广大红军指战员严格遵照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铸就了民族团结的佳话。
以严明军纪争取藏族同胞的认可和支持
甘孜会师的康北地区是藏族同胞的聚居区,由于国民党当局的反动宣传,广大藏族同胞对红军并不了解,反动派又千方百计地煽动和利用当地藏族武装围堵红军。因此,能否处理好民族问题就成为关系到会师成败、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所以,当红军最初进入甘孜时,藏族同胞出于疑惧大都躲进了深山。面对这种情况,红军总司令朱德当即宣布了几项规定: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爱护藏民的一草一木;在藏民没有回家之前,不准进他们的屋;看管并喂养好藏民留在家中的牛羊。红军指战员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不久,疑雾终于逐渐消除,藏族同胞也陆续从山上返回,甘孜重新热闹了起来。
藏族群众多信奉藏传佛教,寺庙在当地有着特殊的地位,要想使藏族同胞真正从感情和心理上认同接受党和红军,就必须尊重其宗教信仰。红二、六军团北渡金沙江向甘孜进军过程中,进入的第一个藏族同胞聚居地是中甸,当时中甸城只有几百户藏民,红军一到,大都躲进了山林。城外有一座寺院名叫归化寺,是当地真正的统治中心。贺龙、任弼时要求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藏族同胞的宗教信仰,保护寺庙,并以贺龙的名义颁发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湘鄂川黔滇康分会布告》,说明红军是为了“扶助番民(编者注:旧中国时称藏族同胞为番民),解除番民痛苦,兴番”。
以实际行动赢得藏族同胞的信任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红军不仅在言语上表示尊重,更在行动上做出了表率。红军战士们在进入藏区后,主动帮助藏民收割庄稼、修缮房屋,还积极救治受伤的藏民,赢得了藏族同胞的信任和支持。特别是在甘孜会师期间,红军指战员多次深入藏民家中,与他们同吃同住,共同庆祝传统节日,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感情。这些真诚的行为,让藏族同胞感受到了红军的善意和诚意,也逐渐消除了对红军的误解和恐惧。
此外,红军还特别注重与藏区的宗教领袖进行沟通交流。红二、六军团到达甘孜后,贺龙亲自前往寺庙拜访,向僧侣们解释红军的宗旨和政策,承诺保护宗教活动不受干扰。这一举动极大地缓和了双方的关系,许多寺庙的高僧甚至主动为红军提供食宿和向导服务,帮助红军顺利通过藏区。通过这些努力,红军不仅赢得了藏族同胞的支持,也为后续的北上征程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弘扬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甘孜会师的成功,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党在民族工作方面的重大成就。红军在甘孜地区的行动,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践行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的理念。在甘孜会师的过程中,红军不仅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还积极宣传党的主张,教育引导藏族同胞认识到国民党的欺骗和压迫,激发了他们追求自由解放的决心。
为了更好地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红军在甘孜成立了民族工作队,专门负责与藏族同胞的沟通联系。工作队成员深入藏区,走访藏民,倾听他们的诉求,解决实际困难,帮助他们提高生产生活水平。同时,红军还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动,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促进了汉藏文化的交流融合,增强了民族间的理解和友谊。
新时代下继续发扬甘孜会师精神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8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回顾甘孜会师的历史,不仅是为了缅怀先烈,更是为了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续发扬甘孜会师的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更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要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要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严厉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
总之,甘孜会师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次民族团结的胜利。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甘孜会师的宝贵精神财富,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甘孜会师铸就民族团结佳话》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71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