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区制种田生菜菌核病发生与防治
摘要:本文简要描述了生菜菌核病的症状、病原及发病特点,分析了我区制种田生菜菌核病发病加重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了在生产中具体的防治措施。关键词:制种田、生菜菌核病、发生、防治
肃州区位于河西走廊西部,拥有独特的光、热、水资源和良好的隔离条件,是各类农作物制种的理想基地。生产的种子不仅产量高、品质优良,而且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目前已成为我国对外农作物制种的重要基地之一。生菜,即叶用莴苣,属于菊科植物,原产地中海沿岸,在我国南方及国外广泛栽培。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不断变化,生菜已成为大众餐桌上的常见蔬菜。随着种植范围的扩大和栽培面积的增加,用种量也随之大幅增长。生菜制种在我区起步较早,操作简便,经济效益高,深受制种户的欢迎,因此制种面积在我区呈逐年扩大的趋势。然而,近几年来,菌核病的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发生程度逐年加重,发病率普遍在20-50%之间,产量损失在20-40%,严重地块甚至面临绝收的风险,这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区蔬菜制种的发展。
1. 发病症状
生菜菌核病通常从茎基部开始发生,初期表现为基部叶片发黄,随后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中、上部叶片逐渐变黄枯萎,顶部叶片的叶缘出现褐色焦边,最终导致全株叶片枯黄而死。在靠近地面的枯黄叶片的叶柄上,会出现白色絮状菌丝体,病茎变软、腐烂,并流出褐色汁液。茎基部病斑呈现大型不规则的褐色斑块。在茎基部的内外,会生成大量鼠粪状的黑色颗粒,即病原菌的菌核。生菜菌核病后期流出的褐色汁液无恶臭,并且会产生黑色菌核,这一特征可以将其与软腐病区分开来。
2. 病原菌
生菜菌核病是由真菌界子囊菌亚门的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侵染引起的。病部的白色絮状霉即是病原菌的菌丝体,菌丝体在病部表面及被害部位的空腔内相互集结形成菌核。菌核表面呈黑色,内部为白色,形状近似扁球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一。菌核可以在不经过休眠的情况下,吸足水分后在5~20℃的温度范围内萌发,菌丝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0℃左右。此外,该病原菌还可以通过土壤、种子、病残体等途径传播,进一步加剧了病害的发生和扩散。
3. 发病原因
近年来,我区生菜菌核病的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发病程度逐年加重,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连作现象普遍。由于生菜制种经济效益较高,许多农户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连续多年在同一地块种植生菜,导致土壤中的病原菌积累,增加了菌核病的发生概率。
其次,田间管理不当。部分农户在种植过程中,忽视了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如过度密植、灌溉不合理、田间卫生条件差等,这些因素都为病原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再次,气候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区气候变化较大,尤其是春季气温波动频繁,湿度较高,这种环境条件非常有利于菌核病的发生和蔓延。
最后,抗病品种缺乏。目前,市场上适合我区种植的抗病生菜品种较少,大部分农户仍依赖于传统的易感品种,这也使得菌核病的发生更加难以控制。
4. 防治措施
针对生菜菌核病的发生特点,提出以下几点具体的防治措施:
一是轮作倒茬。建议农户实行合理的轮作制度,避免连作,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可以选择与豆类、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以降低菌核病的发生概率。
二是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科学灌溉,避免田间积水;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传播途径。
三是化学防治。在菌核病发生初期,可以选用合适的杀菌剂进行喷施,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喷药时要注意均匀覆盖植株,特别是茎基部和叶片背面,以提高防治效果。
四是生物防治。利用拮抗菌、木霉菌等有益微生物,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可以通过土壤处理或叶面喷施的方式,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五是选用抗病品种。积极引进和推广抗病性强的生菜品种,逐步替代传统的易感品种,从根本上减少菌核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生菜菌核病的发生和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综合施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菌核病的发生,保障我区生菜制种产业的健康发展。
《肃州区制种田生菜菌核病发生与防治》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7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