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建议:别让点餐的“码”变成信息泄露的“洞”

  基层建议:别让点餐的“码”变成泄露信息的“洞”

  近日,深圳市出台《扫码消费行业自律承诺》,意在针对扫码消费时强制消费者关注商家公众号、强制授权个人信息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行业规范。这一政策在网络迅速引起关注,多数网友都表示赞同、支持。基层群众认为,当前越来越多的餐厅采取扫码点餐的方式,纸质菜单成了“稀缺品”。但部分餐厅点餐、买单时,却要求强制关注公众号,有的还需要输入手机号、生日、姓名等信息。消费者本想安静吃饭,但是却要被“收割”一波个人信息,使得原本致力于“方便”的扫码点餐,在无形中成为了“不便”的入口。

  一是商家将扫码点餐变为攫取流量的宝地。商家利用扫码“夹带私货”,让其变相成为获取客户信息的工具。据调查,高达86.8%的消费者在就餐时被强制扫码点餐,并且在关注店家微信公众号的基础上还要完成一系列“规定动作”——注册会员、登录手机号、共享地理位置授权等。“扫一扫就下单”的背后,让消费者在无形中“让渡”了自己的信息,使得市场、商家快速拉新涨粉,并对庞大的消费者进行数据画像和精准营销,引导客户分享裂变,让其不费吹灰之力就打通流量、获取到数据端口。

  二是“信息收割”易导致信息泄露。过度收集与就餐无关的消费者个人信息造成的信息收割,客观上放大了消费者隐私泄露的风险,让“扫码”的重点不在于“点餐”,而在于背后所授权的种种信息和数据,增大了个人信息被泄露和被非法利用的风险。尤其是一些小规模商家,由于技术防护能力有限,更容易成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一旦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落入不法分子之手,不仅会遭受频繁的骚扰电话、垃圾短信,甚至可能面临财产安全的威胁。因此,加强个人信息保护,防止信息泄露,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三是消费者权益保护亟待加强。在扫码点餐过程中,消费者往往处于被动地位,难以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方面,消费者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容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泄露重要信息;另一方面,即使意识到个人信息被滥用,也缺乏有效的投诉渠道和法律救济手段。近年来,虽然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困难。例如,消费者在遇到个人信息被滥用的情况时,往往需要通过复杂的程序才能维权,这无疑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此外,一些商家为了规避法律责任,常常采用模糊条款或霸王条款,使得消费者在维权时更加困难。

  四是行业自律与监管并重。面对扫码点餐带来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仅靠消费者自身提高警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规范和约束。首先,行业协会应发挥积极作用,制定更为严格的行业标准和自律公约,明确商家在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时的权利与义务,确保消费者信息的安全。其次,监管部门应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健全举报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还应加强对商家的培训教育,提升其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行业生态。

  五是技术创新助力信息安全。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保障个人信息安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密技术、匿名化处理等方式,减少个人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风险;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有效识别异常行为,及时发现并阻止潜在的信息泄露风险。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管理服务,增强其对个人信息的掌控力。

  六是倡导理性消费观念。在享受数字化生活便利的同时,消费者也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理性对待扫码点餐等新型消费方式。在选择餐厅时,优先考虑那些尊重消费者隐私、不强制收集个人信息的商家;在使用扫码点餐服务时,注意阅读相关协议,避免随意授权过多个人信息;遇到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积极维护自身权益。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加大对个人信息保护知识的普及力度,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

  综上所述,扫码点餐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模式,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通过加强行业自律、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技术支撑、倡导理性消费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扫码点餐的健康发展,让广大消费者享受到更加便捷、安全的服务。未来,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能够进一步优化政策措施,推动形成多方参与、协同治理的良好局面,为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贡献力量。

基层建议:别让点餐的“码”变成信息泄露的“洞”》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71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