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破解“空心化”难题在乡村振兴中的探索与思考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当前,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家庭离散化态势显现,村庄缺人气、缺活力、缺生机等现象普遍存在,“空心化”问题成为了横亘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条短期内难以逾越的“鸿沟”。如何破解这一卡脖子的制约性难题,在整体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一、问题现状及影响
受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系影响,我国城乡发展差异较大,农村发展较为落后,农村“空心化”成为了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不可避免的时代产物。XX县的“空心化”现象在XX各个县区当中是发生最早,也是程度最为严重的,全县空心化率为XX%,XX个行政村空心化率XX%以上的达XX个村,尤其是距离县城最远的XX乡、XX镇、XX镇空心化率已分别高达XX%、XX%、XX%,诸如XX乡的XX村、XX镇的XX村、XX村、XX村房屋空置率达到了XX%以上,而且空心化从自然村向行政村“空心村”加速蔓延。目前,在“空心化”比较严重的村社,大量土地撂荒、房屋闲置、农业发展停滞,大面积的公共资源浪费和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化服务等公共服务体系呈现总体性衰败现象。从而滋生出农村基础设施老化、创收方式落后、老人无人赡养、子女无人监管、家属精神消极等一系列问题,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发展丧失活力,并开始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新农村建设疲软,乡村振兴进展缓慢,农村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长远来看,这种现象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居生存环境的全方位发展带来很大阻力。
二、原因分析
(一)农村低收入是根本。农村以家庭为单元的单一种养产业结构和分散经营模式,注定了农业生产的低利化,受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促使偏低的农业比较效益和过快增长的经济需求之间矛盾突出,加之XX干旱缺水,农业生产条件恶劣,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劳动力外流的趋势。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不仅削弱了农业发展的基础,也导致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失衡,加剧了农村的“空心化”现象。
(二)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和质量低下,使得农村家庭普遍认为教育投资回报率低,更倾向于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外出务工,而非教育投入。这不仅限制了农村地区人力资源的发展,也阻碍了新一代农民接受现代科技知识和技术培训的机会,进一步削弱了农村自我发展的能力。此外,农村优秀教师资源的缺乏,也直接影响到农村教育的质量,形成了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的巨大鸿沟。
(三)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特别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覆盖范围有限,保障水平较低,使得老年人的生活缺乏基本保障。这不仅增加了家庭的负担,也使得年轻人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务工,加剧了农村的“空心化”现象。同时,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设施落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使得农村居民在面对疾病时往往束手无策,健康状况堪忧,这也是导致农村人口外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如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交通不便导致农产品运输成本高,市场信息闭塞,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水利设施不足则限制了农业灌溉,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电力供应不稳定则影响了农村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进行;通信设施落后则限制了农村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些基础设施的不足,不仅降低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一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乡村旅游等多元化产业,提高农业附加值。二是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民收益。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回流,缓解农村“空心化”现象。
(二)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教育质量。一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提高农村教育的硬件水平。二是引进优秀教师资源,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提升农村教育的软件水平。三是加强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交流合作,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四是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化。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为农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民生保障。一是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确保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二是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提高养老金标准,减轻家庭养老负担,让老年人老有所养。三是加强农村医疗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的问题。四是建立健全农村灾害救助机制,提高农村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农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增强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稳定农村社会秩序,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一是加大农村交通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交通条件,降低农产品运输成本,促进农产品销售。二是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灌溉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用水。三是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高农村电力供应稳定性,满足农村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四是推进农村通信设施建设,提高农村通信网络覆盖率,促进农村信息交流。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农村吸引力,促进农村人口回流。
(五)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激发乡村活力。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领农村发展。二是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提高村民参与度,增强农村治理效能。三是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四是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村文明程度。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激发农村内部活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总之,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需要综合施策,多管齐下。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于破解“空心化”难题在乡村振兴中的探索与思考》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67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