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服务对外工作大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完善程度是衡量法治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党中央首次提出,要建立完备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党的十九大再次明确,要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X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统揽,充分发挥法律服务、法治宣传、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工作职能,主动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呈现出“起点高、效果佳、进展快”的特点,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顶层设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作出的“两快两全”重要指示精神和“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十二字目标要求。按照省司法厅对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安排部署,市司法局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并印发了《X市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重点任务分工方案》《X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区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的通知》《X市20xx-20xx年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将工作职责和服务范围、首问负责制度、一次性告知制度、便民服务制度、服务承诺制度等涵盖其中,确保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坚持以服务民生、保障权益为根本出发点,围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整合系统资源、提升服务水平,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满足城乡群众对法治与法律服务的需求,加快构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

  (二)多方联动深化耦合,资源优化高效服务。为破解传统模式中司法行政机关“单打独斗”的窘境,X市推进多方联动、深化耦合,具体路径包括:一是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的合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公共法律服务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形成合力;二是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与社会力量的有效衔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等方式,引导和支持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专业人员参与公共法律服务,提升服务质量;三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的有机结合,提高服务效率和覆盖面;四是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和参与公共法律服务的良好局面。

  (三)聚焦重点领域,精准施策提升效能。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X市紧密结合地方实际,聚焦重点领域,精准施策,不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针对农村地区法律服务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实施“法治扶贫”工程,选派优秀律师和法律工作者到贫困村开展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教育等活动,帮助解决土地流转、合同纠纷等实际问题,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二是围绕企业法治需求,开展“法治体检”活动,为企业提供法律风险评估、合规管理建议等服务,帮助企业防范法律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三是关注弱势群体的法律服务需求,加大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法律援助力度,确保他们能够及时获得必要的法律帮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四是强化公共法律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依托社区、村居法律顾问,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高素质的法律服务队伍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为此,X市高度重视法律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措施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一是加大培训力度,组织法律服务人员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技能;二是完善激励机制,通过表彰奖励、职称评定等方式,激发法律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严格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法律服务人员信用记录和评价体系,对违法违纪行为严肃查处,确保法律服务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四是注重人才培养,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培养一批既懂法律又熟悉地方实际的复合型人才,为公共法律服务事业的长远发展储备力量。

  (五)创新服务方式,提高群众满意度。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X市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努力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一是推行“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模式,开发手机APP、微信小程序等线上服务平台,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二是开设“法律夜校”“法律讲堂”等活动,利用业余时间为城乡居民普及法律知识,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和维权能力;三是实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服务承诺,确保群众提出的每一个法律问题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答;四是建立“好差评”制度,邀请群众对法律服务的质量和态度进行评价,根据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服务流程,切实提升服务质量。

  二、取得的成效

  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X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网络更加健全。目前,全市已建成1个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0个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00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000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形成了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的服务网络,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

  (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各项法律服务工作扎实推进,群众对法律服务的满意度逐年提高。据统计,20xx年全市共受理法律咨询案件10万件,同比增长20%;办理法律援助案件8000件,同比增长15%;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5000件,同比增长10%。

  (三)法治环境持续优化。随着公共法律服务的不断深入,广大群众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显著增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日益浓厚。据统计,20xx年全市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10%,民商事案件调解率同比上升5%。

  (四)社会影响不断扩大。X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做法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多次在全国性的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并被多家媒体广泛报道,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尽管X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衡。城市地区法律服务资源较为丰富,而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的法律服务资源相对匮乏,难以满足当地群众的法律需求。

  (二)服务内容有待拓展。当前,公共法律服务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方面,对于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合规管理等新兴领域的法律服务供给不足。

  (三)信息化建设需进一步加强。虽然X市已经初步建立了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但在数据共享、智能应用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针对上述问题,X市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思路,采取以下对策:

  (一)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差距。加大对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法律服务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法律服务资源向这些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法律服务差距。

  (二)拓宽服务领域,满足多元需求。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积极拓展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合规管理等新兴领域的法律服务,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法律支持。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效能。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的功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智能应用,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

  总之,X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不断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某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66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