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强化特色农业金融服务,助力农业强市建设
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强化特色农业金融服务,助力农业强市建设
近年来,我市围绕地区特色品牌产业,探索形成专业化、规范化、精准化的乡村振兴模式,更好丰富乡村经济金融形态,为我市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注入金融动能。
一、强化政策支撑,保障重点领域改革导向不偏移
(一)强化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撬动信贷资源流向农业特色化产业化方向。先后推出“再贷款再贴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再贷款再贴现+农业特色产业”等直通模式,以贴合企业实际需求,引导金融机构大力提升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工具运用中服务乡村振兴比例。累计办理县域再贷款再贴现2亿元,结合县域产业转型升级落地碳减排专项再贷款4.84亿元;给予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激励资金1273.71万元,通过普惠小微阶段性减息支持,降低县域3000余户企业利息成本526.02万元。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直达名录”,推动全市14家金融机构为2382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授信14.78亿元,贷款户数和余额分别达2267户、13.51亿元。
(二)提高保险覆盖实效,缓解涉农企业经营风险大、抵质押物少等问题。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我市监管分局引导,提高茶叶种植保险额度标准从1000元/亩至1500元/亩,拓宽附加险种范围,涵盖干旱、洪涝、病虫害等多种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有效增强了茶农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针对我市特色水果、中药材等高附加值农产品,创新推出“价格指数保险”“收入保险”等新型保险产品,进一步降低了农户因市场价格波动导致的收入损失。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为1.2万农户提供各类农业保险保障金额达20亿元,赔付金额超过1.5亿元,极大缓解了农户生产经营中的后顾之忧。
二、优化金融服务体系,提升农村金融供给质量
(一)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为解决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不足的问题,我市积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建设,鼓励和支持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向乡镇和行政村延伸服务触角,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的目标。目前,全市已建成村级金融服务站1100余个,覆盖所有乡镇和90%以上的行政村,有效提升了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利性。二是推广移动支付、网上银行等现代金融科技手段,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通过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利用其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能力,搭建了“智慧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实现了农户贷款申请、审批、放款全流程线上操作,大大缩短了贷款办理时间,提高了农户融资效率。三是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增强农民金融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组织金融机构定期深入农村开展金融知识讲座、咨询服务等活动,帮助农民了解金融政策、掌握基本金融知识,提高其识别金融风险的能力,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满足多样化金融需求。一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经营主体,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如为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规模较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计了“惠农贷”“富农贷”等中长期贷款产品,利率优惠、期限灵活,能够较好地满足其扩大生产规模、购置先进设备等资金需求;对于小农户,则推出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创业担保贷款”等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产品,无需抵押担保,申请简便快捷,有效解决了小农户融资难问题。二是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缓解农业企业融资约束。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在新三板、创业板等资本市场挂牌上市,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推动设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业项目建设;开展农业资产证券化试点,盘活农村存量资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优化信贷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简化贷款手续,推行“一次告知、一次办结”制度,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建立绿色信贷通道,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标准的农业项目给予优先支持;实行差异化信贷政策,根据借款人信用状况、还款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贷款条件,确保信贷资金精准投放到真正需要的农业企业和农户手中。
三、深化政银企合作,构建多方联动机制
(一)建立健全协调沟通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同时,建立了“政府搭台、银企唱戏”的合作模式,通过举办银企对接会、项目推介会等形式,搭建起金融机构与农业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促进双方供需对接,实现互利共赢。此外,还积极探索“政银保担”四方合作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共同分担风险,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整体效能。
(二)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一是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通过财政资金注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筹集资金,重点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领域。基金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的原则进行管理,既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又调动了社会资本的积极性。二是实施财政贴息政策,降低农业企业融资成本。对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贷款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贴息,减轻企业财务负担,激发其发展活力。三是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分散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信贷风险补偿,当金融机构因支持农业发展而发生不良贷款时,可按规定获得相应的风险补偿,从而增强了金融机构服务农业的信心和动力。
四、强化科技赋能,推动农业金融创新发展
(一)加快金融科技应用,提升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金融数字化转型。一是建设“数字农业金融平台”,整合农业、金融、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数据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为金融机构提供精准客户画像、信用评估等服务,提高其风控能力和运营效率。二是开发智能信贷系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农户和农业企业的经营状况、信用记录等进行综合评价,自动生成贷款建议,实现快速审批放款。三是推广移动支付、在线理财等便捷金融服务,满足农民多元化金融需求。四是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农产品溯源、供应链融资等方面的应用,提升农业产业链条的整体透明度和安全性。
(二)加强农业金融人才培养,提高专业水平。人才是推动农业金融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我市高度重视农业金融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培养力度。一是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设农业金融相关课程,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定期组织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参加农业金融专题培训,邀请专家学者授课,传授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三是鼓励金融机构设立农业金融事业部或专营机构,选拔优秀人才担任负责人,给予充分授权和支持,打造专业化服务团队。四是建立农业金融专家库,吸纳行业内外知名专家加入,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五、总结经验,展望未来
通过以上一系列举措,我市在强化特色农业金融服务、助力农业强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xx年底,全市农业贷款余额达到300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特色农业贷款占比超过50%;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突破10亿元,同比增长30%;累计为10万余户农户提供了各类金融服务,受益人口超过50万人。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各部门、各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配合。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持续优化政策环境,努力为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一是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支持力度。围绕农业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研究出台更多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农业领域。二是持续优化金融服务,提高供给质量。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更多符合农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三是加强风险防控,确保稳健运行。建立健全农业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和化解潜在风险隐患,维护金融安全稳定。四是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拓展发展空间。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提升我市农业金融国际化水平。
总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推动我市农业金融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实现农业强市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强化特色农业金融服务,助力农业强市建设》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63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