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两个结合” 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坚持“两个结合”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我们要坚持“两个结合”,筑牢文化自信根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两个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展现的文化自信为“两个结合”提供不竭的理论源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再比如,民为邦本的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中人民至上的理念相呼应,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这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为了更好地推进“两个结合”,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不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同时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首先,要加强理论研究,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有机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不仅要能够解释中国的发展实践,还要能够指导未来的改革与发展。例如,通过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模式,可以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同时,也要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当前的问题,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其次,要推动文化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文化、网络文化等新型文化形态不断涌现,这些新兴文化形式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升华。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复原古代建筑和文物,不仅可以为公众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文化体验,还可以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文化节、展览、讲座等,增强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

  再次,要注重文化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新一代。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同时,也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其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和水平,确保教学质量。此外,家庭和社会也应承担起文化教育的责任,通过家庭教育、社区活动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最后,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我们应主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同时,也要积极借鉴吸收其他文化的有益成果,实现文化的互鉴互融。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不仅能够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能够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总之,“两个结合”不仅是理论上的创新,更是实践中的行动指南。它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推进“两个结合”的深入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坚持“两个结合” 筑牢文化自信根基》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60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