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人“从众”心理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而且认为和做完后,没有任何别扭、不舒服或者负罪感。或许由于历史、文化或者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中国人的从众心理似乎更为显著。实际上,过去许多人批评的“围观”、“看热闹”、“无论是否需要,都要去商场抢购热门商品”等行为,都是这种从众心理的直接或间接体现。从众与否本质上是群体与个体心态处理的问题,在这里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而只是随环境变化的不同反应。本文无意从批判或褒扬从众的角度进行分析,而是旨在结合当前社会形态和现状,从几个方面探讨从众现象。
首先,从众导致的个性消失问题值得深思。个性这一概念在中国历史上常被视为异端,尤其是在某些特定的历史阶段,父辈们从小便教育我们要向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看齐,努力成为“三好学生”。任何偏离主流的行为,如制作航模或培养特殊爱好,都会受到抑制或禁止,因为在那时,社会普遍的价值观是将学习成绩视为衡量好学生的唯一标准,其他方面的能力则被忽视。然而,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家长们开始重视孩子的多方面发展,鼓励他们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如英语、足球、跆拳道、围棋等......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
《浅谈中国人“从众”心理》所在栏目:优质范文 > 内容摘要: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而且认为和做完后,没有任何别扭、不舒服或者负罪感。或许由于历史、文化或者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中国人的从众心理似乎更为显著。实际上,过去许多人批评的“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