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经验交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党群齐心甩掉穷帽
XXxx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孕育了跨越时空的xx精神。XX “依靠群众求胜利”是xx精神的重要内涵。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xx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的嘱托,坚持党建引领,弘扬xx精神,把群众组织起来,打赢脱贫攻坚战。201x年底,xx贫困人口由20xx年的16934人减少到1417人,贫困发生率由13.8%降至1.6%,在全国率先实现脱贫“摘帽”。回顾脱贫攻坚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群众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如果不能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仅靠外部力量,帮扶再多,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XX一、大抓思想发动,引导群众真想干XX
思想不通,无动于衷;思想打通,一通百通。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初,有的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等着别人送小康;有的安于现状,满足于温饱;有的总想依赖救济,不愿摘掉穷帽子。我们注重从思想上唤起贫困群众“弱鸟先飞”的意识,着力解决“干部干,群众看”的问题。一是用xx精神鼓舞群众。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突出xx精神的时代内涵,将宣讲xx精神与宣传扶贫政策相结合,通过田间地头上党课、夜访贫困户、举办乡村大讲堂等形式,讲清群众关心的扶贫政策,用xx斗争的红色故事教育人。许多群众发自内心地说,党的政策这么好,我们要像当年的老区人民干革命那样,苦干实干,甩掉穷帽子。二是用身边典型激励群众。从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贫困村、贫困户中,选树36个典型,在全市宣传推广。组织贫困户到先进村户实地参观、实地考察,安排致富带头人、脱贫典型巡回宣讲,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唤起贫困群众的希望。许多贫困户看了听了后,再也坐不住了,不再等待,主动干了起来。神山村的贫困户彭夏英,丈夫丧失劳动力,靠低保维持生活,受身边脱贫典型的启发,开始养黑山羊、开农家乐……不仅自己脱了贫致了富,还带动全村20户贫困户走上致富路。“党和政府是来扶持我们的,不是来抚养我们……”
XX二、强化组织建设,凝聚攻坚合力XX
组织强则事业兴。我们把基层党组织作为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通过加强组织建设,凝聚攻坚合力。一是建强村级党组织。实施“头雁”工程,选拔一批政治素质高、带富能力强的优秀人才担任村支书,通过培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县、乡、村三级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明确各级党组织的责任,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层层落实。三是开展结对帮扶。组织机关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子,定期走访,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通过这些措施,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核心。
XX三、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增收渠道XX
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我们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增收渠道。一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广高效种植养殖技术,引进优质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例如,xx镇通过引进优质水稻品种,推广科学种植技术,使水稻产量和品质大幅提升,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二是发展乡村旅游。利用xx丰富的红色资源和自然风光,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例如,xx村依托红色旅游景点,打造特色民宿和农家乐,吸引了大量游客,村民收入大幅增加。三是发展电商经济。借助互联网平台,推动农产品线上销售,拓宽销售渠道。例如,xx县通过搭建电商平台,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解决了农产品滞销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
XX四、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生活质量XX
基础设施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我们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群众生活质量。一是完善交通网络。修建和改造农村公路,打通断头路,改善出行条件。例如,xx乡通过修建连接各村的道路,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促进了农产品运输。二是提升饮水安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确保群众喝上干净水。例如,xx村通过建设集中供水设施,解决了长期以来的饮水难题。三是改善居住环境。推进危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庄面貌。例如,xx镇通过实施危房改造项目,帮助贫困家庭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房子,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
XX五、注重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XX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我们高度重视教育扶贫,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例如,xx县通过新建和改扩建学校,解决了部分学校校舍破旧、设备落后的问题。二是实施精准资助。建立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确保贫困家庭子女不因贫失学辍学。例如,xx镇通过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三是提升教师素质。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例如,xx县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通过上述举措,我们在脱贫攻坚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我们将继续弘扬xx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脱贫攻坚经验交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党群齐心甩掉穷帽》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6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