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组研讨发言】在勇担高校文化育人新使命中持续发力
【中心组研讨发言】在勇担高校文化育人新使命中持续发力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高校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方向。高校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在全面抓好高校文化育人的重点任务上持续发力。
持续在文化铸魂上发力,让高校成为锻造理想信念的熔炉。高校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高地、研究高地、传播高地,肩负着不断增进青年大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的崇高使命。高校推动文化育人,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启智润心,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通过构建学校党委“带头学”、院(系)党组织“对标学”、基层党支部“跟进学”、师生党员“干中学”的“四学联动”理论学习模式,切实推动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通过坚持“第一议题”制度,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细化为推进贵州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实际举措;通过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要建强课堂主渠道,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吸引力和说服力,完善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覆盖所有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体系,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格局。
在文化传承上持续用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育人品牌。高校应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地方特色和学校传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文化节、艺术节等,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自觉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此外,高校还应积极探索国际文化交流的新途径,通过留学生教育、海外孔子学院等平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对外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增强学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创新上持续突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技术进步,高校应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此,高校可以设立创新创业基地,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资金支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家进校园,分享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创业项目。同时,举办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如“挑战杯”、“互联网+”等,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此外,高校还应注重跨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学科壁垒,鼓励学生跨领域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在文化服务社会上持续贡献,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应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地区发展需要,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通过设立智库机构,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形式,帮助解决社会问题,提升公民素质。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师生深入农村,开展科技支农、文化下乡等活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同时,高校还应关注特殊群体的需求,如残疾人、老年人等,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建立服务平台等方式,为他们提供更多帮助和支持。
总之,高校在文化育人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全面提升文化育人的质量和水平。通过文化铸魂、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文化服务社会的综合施策,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还需注重自身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每一位师生都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共同谱写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中心组研讨发言】在勇担高校文化育人新使命中持续发力》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58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