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耕”新 走好科技兴农路

  万象“耕”新走好科技兴农路

  伴随着低沉的轰鸣声,一台履带式翻耕机器人“走”向不远处的农田……走进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的剡水田园数字化智能农业种植基地,3000多亩高标准农田连绵成片,150多亩智能玻璃温室大棚整齐排列。晨光熹微,花满枝头;春山苍苍,韶光向暖。放眼田畴,全国从南向北陆续进入春耕备耕的忙碌时节,奋力赢得全年丰收主动权,田间地头尽显“新气象”。做好“三农”工作,事关端稳端牢“中国饭碗”。透过亿万农民和农技人员辛勤耕耘的身影,我们看到:在河北衡水,500余万亩冬小麦已进入返青期;在江西赣州,油菜花开正盛;在广西贵港,农民育秧备耕一片繁忙……从小麦返青肥水调控,到长江流域早稻育秧,再到玉米大豆大面积播种,各地抢前抓早迎战春耕备耕,加紧储备农资、保障粮食生产,在“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上多点发力,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支撑,下好春耕“先手棋”。

  粮食生产环环紧扣、季季接续,我们要依托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和标准体系,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各项工作,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保障农资生产供应、强化技术指导服务,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奠定坚实基础。“科技力”更是“新质生产力”,筑牢粮食生产“压舱石”。坚持农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田间管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升,为粮食生产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从智能化农机装备的应用,到精准农业技术的普及,再到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深度融合,科技正在改变着传统农业的面貌。在山东临沂,无人机植保作业已成为常态,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还减少了农药使用量,实现了绿色防控。在黑龙江佳木斯,大型联合收割机在广袤的黑土地上驰骋,高效完成了秋收任务,确保了粮食颗粒归仓。这些科技应用的成功案例,充分展示了农业科技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国家层面也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为此,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设立农业科技专项基金、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等,旨在为农业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例如,江苏省通过建立“互联网+农业”平台,实现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的信息追溯,有效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陕西省则通过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直接送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落地生根。

  此外,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也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的提升开辟了新的路径。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饮食的需求日益增长,绿色有机农产品逐渐成为市场的新宠。在此背景下,许多地方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通过科技手段提升农产品品质,增加产品附加值。如福建宁德的海带养殖业,通过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实现了海带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不仅提高了产量和质量,还带动了当地渔民增收致富。再如云南普洱的茶叶产业,通过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生产出的有机茶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前景广阔。

  然而,农业科技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另一方面,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有限,科技推广难度较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农业科技发展机制。同时,要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农业科技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总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科技进步这一关键因素,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农之路。通过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万象“耕”新 走好科技兴农路》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57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