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关于白杨礼赞的学习心得体会

  《白杨礼赞》是茅盾同志的名作。细细品味这篇散文的艺术特色,有如下三点。一、托物言志,含蓄曲折的象征手法。在抒情作品中,由于对一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很难具体描述,或因为某种缘故,不便于直接抒写,往往采用象征手法,以适当的象征物作为题材,“咏物托志”,把抽象的精神形象化,把不便于明言的意思含蓄地表现了出来。《白杨礼赞》就运用这种表现手法。作者极力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咏物”的目的在于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歌颂北方农民,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歌颂民族的力求上进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意志,抒发作者对他们的无限崇敬和赞颂的真挚感情。文章写于国民党统治的白色恐怖之下的重庆,作者不得不讲究斗争艺术,采用比较含蓄的象征手法。这篇散文的象征意义是通过白杨的形象表达的。作者细致逼真地描写白杨形象时,选用的词语既能抓住白杨的特征,又能含蓄地体现白杨的象征意义。文章第五节先抓住白杨树一直往上长,高大挺拔的总体象征,选用“力争上游”这个人格化的词语总写白杨。然后抓住白杨各个部分的特征,分别选用相应的特征性词语进行描写。如用“笔直”、“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写树枝;用“宽大”、“片片向上”、“没有斜生,更不用说倒垂”写树叶;用“光滑”、“银色的晕圈”、“淡青色”写树枝;最后从形写到神,用“倔强挺立”、“努力向上发展”、“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西北风”等词语赞扬白杨树的顽强生命力和反抗精神。这些词语既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特征,又含蓄地透露“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象征意义。

  二、由远及近,由面到点,由物及人的观察和描写方法。《白杨礼赞》的结构布局巧妙,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文章开篇即以黄土高原为背景,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自然画卷,这是文章的“面”。接着,作者将视角逐渐拉近,聚焦于这片土地上的白杨树,这是文章的“点”。通过对白杨树的细致刻画,作者不仅展现了其外在形态的美,更重要的是挖掘了其内在精神的崇高。这种由远及近、由面到点的写作手法,使得读者能够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地理解白杨树所代表的精神内涵。同时,作者还巧妙地将白杨树与人联系起来,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隐喻地表达了对北方农民和抗日军民的崇高敬意。这种由物及人的转换,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语言凝练,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茅盾先生在《白杨礼赞》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语言不仅准确生动,而且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例如,在描述白杨树的生长姿态时,作者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形容词:“笔直”、“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这些词语不仅形象地描绘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同时也赋予了白杨树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此外,文章中的排比句式和反复手法的运用,如“没有斜生,更不用说倒垂”、“倔强挺立”、“努力向上发展”等,不仅加强了语气,突出了主题,也使文章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特别是在文章的高潮部分,作者连用了多个四字成语,如“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西北风”,这些成语不仅精炼地概括了白杨树的特点,也使文章的节奏更加紧凑,情感更加充沛。

  综上所述,《白杨礼赞》不仅是一篇描绘自然景观的优美散文,更是一首歌颂民族精神的壮丽诗篇。通过托物言志、由远及近、由面到点、由物及人的观察和描写方法,以及凝练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的语言,茅盾先生成功地将白杨树这一自然景观提升到了精神象征的高度,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精神的生动写照。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重温《白杨礼赞》,对于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以白杨树为榜样,无论面临何种困难和挑战,都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不断追求卓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语文教师关于白杨礼赞的学习心得体会》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56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