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凡四训》心得体会
读《了凡四训》心得体会
近日,区党工委组织部组织开展了党员读书月活动,我在此次活动中深受启发,下面我想结合近期读书学习情况,简单谈一下心得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党员干部不仅要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而且要在全社会加强阅读引领,涵育阅读风尚。《了凡四训》原名《戒子文》,是训诫儿孙“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传统经典家训。中央电视台、中央纪检委网站都曾专题推荐该书。《了凡四训》作者袁黄,出生于明朝万历年间,江苏吴江人,入赘在浙江嘉善。袁黄少时父亲病逝,遵从母命学医,17岁在慈云寺摆摊卖草药时,偶遇仙风道骨孔先生。孔先生观其相称:你是仕途中人,改行读书,明年可中秀才。袁黄转而求学,第二年赶考果然中了秀才,连名次都跟孔先生预测的一模一样。袁黄信服求问前程,孔先生推算袁黄今生命数:某年可禀生补缺,某年可当贡生,某年可为四川某县县令,三年半后回到故乡,53岁这年的八月初十丑时寿终正寝,终身没有子嗣。袁黄一一记下,令人称奇的是,此后每次的考试结果都与孔先生测算的丝毫不差。自此,袁黄彻底地相信命数,心如死灰,不再动心起念。
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袁黄遇到了一位高僧云谷禅师。云谷禅师对袁黄说:“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他指出,人的命运并非完全由天定,而是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改变。袁黄听后恍然大悟,决定从此不再消极等待命运的安排,而是积极行动起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他开始努力行善积德,帮助他人,修身齐家。几年下来,袁黄不仅实现了孔先生所预言的功名利禄,还超越了这些预期,最终官至工部尚书,且子孙满堂,家庭幸福美满。
袁黄的故事告诉我们,虽然命运有时看似不可逆转,但只要我们积极面对,勇于改变,就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这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启示,更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深刻教育。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要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以袁黄为榜样,不断自我革新,勇于担当作为,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了凡四训》中强调的“积善行、修德性”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和问题交织,党员干部更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引领社会风气向好发展。我们不仅要注重个人修养,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关爱弱势群体,传递正能量,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此外,《了凡四训》中的“知行合一”思想也值得我们深思。袁黄通过实际行动改变了命运,证明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要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承担责任,不畏艰难险阻,以钉钉子的精神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时,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分析问题,精准施策,确保各项决策科学合理、符合实际。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续发扬《了凡四训》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治理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励更多的人加入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共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总之,《了凡四训》不仅是一本关于个人成长的书籍,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人生指南。它教会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坚定的信念,积极的态度,以及不懈的努力。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要以此为镜,不断自我提升,勇担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努力在各自岗位上作出更大的成绩,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通过此次读书活动,我深刻认识到,阅读不仅仅是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更是一种提升自我的重要手段。它能够让我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思维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将继续坚持读书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也将积极倡导和推动全民阅读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更多的群众受益于阅读的力量,共同建设书香社会。
最后,我想引用《了凡四训》中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人之有行,如树之有枝。”愿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树立远大志向,付诸实际行动,成为新时代的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读《了凡四训》心得体会》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52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