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心归处是敦煌》心得体会
读《我心归处是敦煌》心得体会
近日,我们区组织部组织开展党员读书月活动,下面结合近期读书学习情况,简单分享一下我读《我心归处是敦煌》的一些心得体会。我们每个人都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人怎样活着才会幸福?我想,今天推荐的这本书,或许能够带给大家一些启发。201x年度感动中国栏目有这样一组颁奖词: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文化,关心的敦煌,关心的敦煌的女儿。敦煌,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是一次旅行;但对樊锦诗来说,却是一辈子的修行。在耄耋之年,樊锦诗终于在《我心归处是敦煌》这部口述自传中,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我认为回忆录对于读者而言,并不是按图索骥,去寻得成功人士的掘金之道,它更像是引导读者从细微处感受讲述者做出决定时的心境和态度。这本书的封面是一张樊锦诗的近照,剪短的发已是繁霜尽染,细长而清瘦的手指似乎可以划过千年的痕迹,轻巧的镜片后是一双淡然而又深邃的眼睛,真可以说是“风雨既霁清尘路,心有青天眼有云”。樊锦诗说“我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守护、研究、弘扬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这是最大的幸福”。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它是孤独的,那里不是世外桃源,而是苦修之地。通读全书,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樊锦诗说“几次想离开敦煌都没有”,但最终她还是选择了留下,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樊锦诗的一生是对“初心”的最好诠释。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留在北京的机会,选择到条件艰苦的敦煌工作。这种选择,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信念。正如她在书中所说:“敦煌是我的根,我的魂,我愿意为它付出一切。”这种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理想的坚定信念,正是我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每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品质。樊锦诗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只要心中有信念,脚下就有力量。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也看到了一个文化工作者的敬业与奉献。
此外,樊锦诗的故事还启示我们,个人的价值实现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她的一生,不仅是个人奋斗的历程,更是中国文物保护事业不断进步的缩影。在她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单位,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文物保护机构。这一过程中,樊锦诗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了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她提出的“数字敦煌”理念,不仅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这些成就的背后,离不开她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以及对文物保护事业的无限热爱。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应该向樊锦诗学习,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阅读《我心归处是敦煌》的过程中,我还深刻感受到樊锦诗对待工作的严谨态度。无论是对文物的研究,还是对团队的管理,她都力求做到最好。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是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应该学习的。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时刻保持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项任务都要认真负责,确保高质量完成。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此外,樊锦诗的家国情怀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不仅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敦煌的保护与研究中,还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她曾多次捐款支持教育事业,帮助贫困地区的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了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我们应该向樊锦诗学习,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总之,《我心归处是敦煌》不仅是一部个人成长的励志故事,更是一部反映中国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历史画卷。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樊锦诗为榜样,始终保持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更加优异的成绩,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我想引用书中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分享:“心有信仰,行有方向。”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樊锦诗,也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读《我心归处是敦煌》心得体会》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52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