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和把握文化主体性
深刻理解和把握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化主体性的重大意义与时代价值,深化了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对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主体性问题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主体性作为一个关系范畴,指的是人在实践活动中与对象性客体形成的关系、地位、作用和影响的性质。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主体性的文化表征,是在推动文化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等的价值理念和存在状态,是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鲜明文化特质和独特价值体系。文化主体性凸显出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自信程度。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任何民族要做到自立自强,就必须具有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植根于五千多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从文化传统来看,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尽管内容不断更新,形式不断演变,但其核心价值观和精神内涵始终贯穿其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理解和把握文化主体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担当。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交流与碰撞,我们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既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贡献。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主体性不仅表现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更体现在如何在全球文化交流中保持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对话与合作,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文化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从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这些政策文件为推动文化主体性的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各地各部门也积极探索实践,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式,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例如,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文物“活”起来,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的关注;国家图书馆通过举办各类展览、讲座等活动,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增强了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新时代背景下,增强文化主体性还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理论研究,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为文化主体性的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二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一批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备国际视野的文化人才,为文化主体性的实现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创新传播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文化传播渠道,提高文化传播效率;四是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规则制定,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总之,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文化主体性,才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坚定的信心,推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未来,我们将继续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的方向前进,不断探索和实践,努力开创中华文化发展的新局面,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深刻理解和把握文化主体性》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51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