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资源

  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资源,就是要对照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与育人需求,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思政“养料”,融于当代青年的自我审美与价值追求,实现思想上的相承、情感上的相融、价值上的相通,使其能够更好地完善自我、服务社会,真正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饱含的家国情怀。以史观之,那些被广为推崇认可的古之君子都有浓浓的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种家国情怀使得古人的形象更加充实高大,能够穿越历史的迷雾引发情感的深深共鸣。当前,青年学生要秉君子之风、承爱国之志,夯实强国有我之理念,充分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需,不断提升本领、完善自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潮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要增强创新意识,怀揣科技报国理想。位卑未敢忘忧国,历史上多有心怀天下、为家国之需弃笔从戎的君子典范,青年学生也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充分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积极发挥自身科学素养高、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勇攀科技高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更是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20xx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这一文件的出台,不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也为广大青年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具体而言,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应当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课程体系。一方面,通过开设专门的文化素质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哲学史》等,引导学生系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核心理念;另一方面,结合专业特点,探索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模式,如在工科专业中融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教学内容,在文科专业中加入古代文学艺术赏析等,使学生能够在专业学习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学校还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如举办传统文化节、国学讲座、经典诵读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和实践的机会,加深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此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平台、虚拟现实技术等,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拓宽传播渠道,让更多的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接触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其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在社会层面,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文化传承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资助传统文化研究项目和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传统文化保护名录,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发展,如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既促进了经济发展,又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此外,还应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良好格局。

  家庭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一课堂。家长应当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注重言传身教,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比如,可以定期组织家庭阅读活动,共读经典著作,讨论书中蕴含的思想精髓;在节假日里,带领孩子参观历史文化遗址,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还可以通过讲述家族故事、传承家风家训等方式,让孩子从小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资源,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青年一代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荣使命,他们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勇于担当、敢于作为,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资源》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51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