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教重于言传——读吴非《致青年教师》有感

  教师是面对学生的职业,站在讲台之上的教师不仅在“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一言一行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就像张老师所说:“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样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作为教师,一旦有粗俗的行为,他在学生面前就很难有威信。教师的粗俗,一定会以各种形式传给学生,学生时代学到的一切,都会渗入他们成人之后的生活中,教师今天这样粗野地对待他,在未来的年月,他也有可能这样对待别人。”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是教师良好的师德,可见好学识与好品德是一个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身教”就是要求教师的言行举止要得体要温和要宽容。即使我们确实不可能尽善尽美,但是为了这份责任,也是应努力完善自我。在教育学生上,除了传授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应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修养。究竟什么是“修养”?看见别人跌跤不要笑,看见穷人心里难过,这就是教养。教育者如果没有悲悯与同情心,将很可悲。修养是发自内心的,是融入一个人血液当中的,有时候不经意地举手投足,春风细雨般的一句话,温暖如春的一个眼神就足以展现一个人的修养。如此的浑然天成必是从小培养的,不知不觉渗入骨髓的,刻意为之就不算是修养,顶多只能算是矫揉造作。在这方面教师的以身作则也是重要的,张老师提到“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养,他的学生就会是什么样,学校也就是什么档次的。”学生修养的好坏受到家庭氛围、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的影响,其中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学校教育的范畴,也许我们改变不了学生的家庭氛围,暂时扭转不了社会的某些丑恶现象,但是我们可以严格要求自己,当我们以最佳的仪态不卑不亢的面对学生时,其实就是在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引路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这是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在于塑造学生的品格、品行和品位。因此,教师在课堂内外都应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奉献社会,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运用网络平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采用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此外,教师还应积极参与教育科研,通过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推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创新的引领者,通过自身的努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教师的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日常工作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到爱岗敬业、廉洁从教,以高尚的师德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教师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以实际行动践行“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总之,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使命。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和扎实的专业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更应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号召,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正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强调的那样,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每一位教师都应牢记这一重要使命,以实际行动践行教书育人的崇高职责,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身教重于言传——读吴非《致青年教师》有感》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50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