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实施藏粮于地战略
多维度实施藏粮于地战略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确保粮食安全、加强耕地保护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实施农田水利骨干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黑土地保护工程、耕地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工程等,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为保障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202x年,全国粮食产量稳中有增,总产量达69541万吨,比202x年增加888万吨。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供求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尤其是我国耕地质量总体不高、部分耕地难以长期稳定利用、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耕地保护依然面临严峻挑战。端牢中国饭碗,必须切实强化耕地保护,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食物消费需求。既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保护现有耕地,又积极开发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多维度实施藏粮于地战略,谋划思路、推进举措,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确保可稳定利用的耕地数量不减少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各方面用地需求持续增加,生态空间约束增强,守住耕地红线面临严峻挑战。根据202x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成果,全国共有耕地12758.0万公顷,耕地总量连续净增长。严格落实占补平衡制度有效解决了以往耕地布局零散、地块平均面积小的问题。当前,耕地减少主要是受农业结构调整影响,特别是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以及部分地区因自然灾害导致的耕地损毁。为此,必须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确保可稳定利用的耕地数量不减少。
首先,要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合理安排各类用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在城市规划中,应优先考虑使用存量建设用地,尽量避免占用优质耕地。同时,加强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防止违规违法占用耕地现象的发生。其次,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农民保护耕地,减少耕地撂荒现象。此外,还要加大对违法占用耕地行为的查处力度,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形成强有力的震慑作用。
提高耕地质量,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在确保耕地数量的同时,提高耕地质量是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在耕地质量提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部分地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二是部分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威胁到食品安全;三是灌溉设施老化、排水系统不畅等问题较为普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耕地土壤改良工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逐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开展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方法,降低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浓度。同时,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减少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保护好耕地生态环境。
二是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完善田间道路、灌溉排水等配套设施,提高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三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依托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耕地质量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专家深入基层指导农民科学种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四是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利用遥感、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覆盖全国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各地耕地质量变化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五是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加大对耕地质量提升工作的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相关科研和技术推广活动。
六是强化法治保障。完善耕地保护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维护耕地保护的良好秩序。
多渠道开发非传统耕地资源
除了保护好现有耕地外,还应积极探索开发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拓宽粮食生产空间。我国拥有丰富的盐碱地、荒草地、滩涂等未利用土地资源,这些地区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可以有效缓解耕地紧张局面,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开发利用盐碱地。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未利用土地资源之一,总面积约1亿亩。近年来,通过采取生物、化学、物理等综合措施,已成功改造了一部分盐碱地,使其成为高产稳产的良田。未来,应继续加强盐碱地改良技术研发,探索适宜不同区域特点的改良模式,提高盐碱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二是合理利用荒草地。我国荒草地资源丰富,总面积约为10亿亩。其中,部分荒草地具备较高的潜在生产力,可通过适当开垦、改良,转化为耕地。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坚持生态优先原则,避免造成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不良后果。同时,注重发展草牧业,实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是开发利用滩涂。沿海地区滩涂资源丰富,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通过围海造田、填海造地等方式,可以将部分滩涂转化为耕地。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因素,确保工程安全可靠,避免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此外,还可以结合海水淡化技术,发展海水农业,拓展粮食生产的新领域。
四是开展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技术优势,引进先进的土地改良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我国非传统耕地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总之,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耕地保护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目标,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安心。
《多维度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48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