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发言:让乡土文化有"根"有"景"更有"产"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指出:“我们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乡土文化作为基层社会的“根”与“魂”,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当立足乡村特色,挖掘文化富矿、讲好乡土故事、厚植创新沃土,不断夯实乡土文化之基,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过硬支撑。

  一、挖掘文化富矿,让乡土文化有“根”可溯。乡土文化作为传统农耕文明在基层的存留,从山间田垄的古建筑、古村落到房前屋后的古树、古桥,无不是维系基层社会乡土情怀的集体记忆。留住这些有形文化遗产,让乡土文化有“根”可溯,必须加大保护力度。要充分发挥村(社区)“网格化”管理优势,建立健全辖区内文化遗产及历史文物包保机制,在深入一线广泛宣传、唤起群众对乡土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之余,按照“发现一个、储备一个、保护一个”的工作原则,通过摸排登记、层层发掘,对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宅院、庙宇、传统技艺等“活化石”底数清、情况明,做到实时修缮改造,让更多文遗走向人前,显山露水,力求“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二、讲好乡土故事,让乡土文化有“景”可观。从街头巷尾的特色小吃、手工技艺到妇孺皆知的方言俚语、村规民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土文化灵魂所在,以“活态景观”的形式存在于乡村生活之中。传承好乡土文化,特别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在“人”。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发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争做方言俚语、村规民俗等“活态文化”行家里手,在把握“以和为贵”“仁爱信义”等精神内核的前提下,以推动移风易俗为抓手,结合新型传播手段,让乡土文化既有“古风”,更具“新韵”,更好地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三、厚植创新沃土,让乡土文化有“力”可发。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创新的驱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将乡土文化与现代科技、现代生活相结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乡土文化传播平台,拓宽传播渠道,增强乡土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乡土文化创新项目,如乡土文化主题公园、乡土文化体验馆等,通过这些项目,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参与乡土文化,还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增长。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建立乡土文化研究基地,定期举办乡土文化研讨会,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为乡土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构建联动机制,让乡土文化有“制”可依。为了确保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有序进行,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为乡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出台关于加强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指导意见,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和任务;二是要完善法律法规,修订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增加关于乡土文化保护的具体条款,提高违法成本,加大对破坏乡土文化行为的惩处力度;三是要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四是要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提升我国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水平。

  五、强化教育引导,让乡土文化有“识”可传。乡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广泛的教育普及和社会共识的形成。为此,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乡土文化教育活动,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开设乡土文化课程,组织学生参观乡土文化遗址、体验乡土文化活动,让学生从小了解和热爱自己的乡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要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广泛宣传乡土文化的重要价值和保护意义,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良好氛围。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乡土文化节、乡土文化展览等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共同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实际,勇于创新,扎实推进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各项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书写新时代乡土文化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研讨发言:让乡土文化有"根"有"景"更有"产"》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47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