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培育科技强国建设新动能新优势
党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培育科技强国建设新动能新优势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党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实践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对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对于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乃至我国生产力水平跃升,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可以看出,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以培育新兴产业为依托,以科学技术为内核驱动,与科技强国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深刻领会新质生产力在科技强国建设中的形成发展
(一)新质生产力术语在科技强国建设背景下出场。马克思曾说:“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生产力的每一次迭代升级,都会不同程度增强综合国力。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大,进而在世界百年变局中越能更好地把握历史主动权、掌握发展主动权。当前,人类社会正经历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面对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我们必须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在科技强国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指传统意义上的物质生产能力和效率的提升,更是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背景下,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实现生产力的质的飞跃。这种质的飞跃不仅体现在生产方式的变革上,更体现在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社会结构的优化上。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是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其特征。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新”和“质”。所谓“新”,是指新质生产力是基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而形成的生产力,它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所谓“质”,则是指新质生产力不仅追求数量上的增长,更注重质量上的提升,追求更加高效、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具体来说,新质生产力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持,只有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才能实现生产力的持续提升。二是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之间的深度融合,通过跨界合作和协同创新,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三是绿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倡导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力求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四是共享共赢。新质生产力强调社会公平与共享,通过构建开放包容的合作机制,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五是开放合作。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国际视野和全球思维,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国内生产力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新质生产力在科技强国建设中的作用。新质生产力作为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新形态,对于科技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首先,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其次,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再次,新质生产力能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推动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贡献。最后,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提升国家竞争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通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可以有效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支撑。要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的作用,集中力量开展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同时,要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自由探索和原始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此外,还要建立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通从科学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是影响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因素。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体来说,要改革科技项目管理机制,实行“揭榜挂帅”制度,让真正有能力、有实力的团队承担重大项目;要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评价标准,建立以创新能力、创新成果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要优化科研经费管理,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科研经费真正用在刀刃上;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三)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主要载体。要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要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研发平台和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此外,还要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提高企业创新收益,激发企业创新动力。
(四)构建开放合作的创新网络。开放合作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途径。要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吸引国际一流人才和团队来华工作,推动中外科技人员的互访交流,促进国内外科技资源的有效对接。同时,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科研机构“走出去”,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此外,还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互利共赢。
(五)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良好的创新生态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保障。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同时,要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降低创业门槛,提供创业指导和服务,支持更多人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此外,还要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加强党的领导,为新质生产力形成提供坚强保证
(一)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切实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同时,要建立健全科技工作领导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二)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要素。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同时,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从事科研工作。此外,还要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扩大科技教育规模,提高科技教育质量,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三)加强科技伦理建设。科技伦理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制定和完善科技伦理规范,加强对科研活动的伦理审查和监管,确保科研活动符合伦理原则,维护科研诚信。同时,要加强对科研人员的伦理教育,提高他们的伦理意识和道德水平,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科技伦理规范,做有良知、有担当的科技工作者。此外,还要加强公众科技伦理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科技伦理意识,营造良好的科技伦理环境。
总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努力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上取得新的更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培育科技强国建设新动能新优势》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46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