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经验剖析材料

  XX市XX县以“五型”政府建设为抓手,创新举措解难题,攻坚克难勇担当,以农村厕所、垃圾、污水治理“三大革命”和“三拆三清二改”村庄清洁行动、村庄规划建设提升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XX县乡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

  一、基本工作

  为积极贯彻落实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推进会议精神,201x年X月X日至X月XX日,XX县集中一个月的时间,全域发动、集中攻坚,以“三拆三清”为重点,强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在财政资金零补偿的情况下,累计拆除危旧房面积XX万平方米(相当于XXX亩存量建设用地,可满足未来十年村民建房用地需求),清理垃圾XX万余吨。全县XX个自然村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和城乡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全覆盖。

  二、经验做法

  (一)坚持忠诚为民,尊重群众利益

  XX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群众路线、群众观点贯穿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始终,紧贴群众需求,切实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具体做法包括:

  1. 统一房屋拆除标准。一把尺子量到底,对农村无人居住的危旧房和残墙断壁、废弃的猪牛栏舍、旱厕等进行统一登记认定并拆除,确保拆除过程公开透明,让群众感受到公平公正。

  2. 严格落实宅基地管理政策。加强宅基地管理,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和宅基地面积上限控制政策,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杜绝违规占地现象。

  3. 建立宅基地补偿机制。例如,XX镇建立了统一收储机制,需要宅基地的农户需缴纳费用,其中一半给予原房主,另一半归村集体所有;XX镇实施了贫困户、无房户、拆迁户优先落实宅基地的“三优先”政策;XX镇则建立了统一收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机制,将多余的宅基地通过村民理事会进行交易,既解决了村民的住房需求,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4. 保障原房主优先权益。对于拆除后的宅基地,经过统一规划后,原房主在符合“一户一宅”政策的前提下,享有优先选择权,确保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二)强化组织保障,形成工作合力

  XX县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抓。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督促检查等工作。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工作专班,明确责任分工,层层压实责任,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1. 强化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制定出台了《XX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XX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为整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2. 落实属地责任。各乡镇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亲自挂帅、靠前指挥,带领乡镇干部深入一线,解决实际问题。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整治工作,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3. 加强督查考核。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对各乡镇整治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年终对各乡镇整治成效进行综合考评,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

  (三)注重宣传引导,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XX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和相关政策,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同时,通过开展“美丽庭院”评选、“清洁家园”志愿服务等活动,激发广大群众参与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广泛宣传动员。县电视台开设了“美丽XX”专栏,定期报道整治工作动态,展示先进典型,曝光反面案例,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各乡镇利用村村响广播、宣传栏、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

  2. 开展主题活动。县妇联组织开展了“美丽庭院”评选活动,引导妇女群众从自家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参与环境整治。团县委发动青年志愿者开展“清洁家园”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清理卫生死角,传递社会正能量。

  3.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XX镇XX村通过整治,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样板村。该村的成功经验被广泛推广,带动了周边村庄的整治工作,形成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

  总之,XX县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XX县将继续巩固拓展整治成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某县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经验剖析材料》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4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