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基层应急预警机制建设专题研讨交流会上的发言
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基层应急预警机制建设专题研讨交流会上的发言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许多风险的萌芽在基层,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和地点也在基层。因此,基层应做好风险研判、预警、应对等工作,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把握工作主动权。预警“叫应”补传统响应之短板。预警“叫应”机制,最早指水利、气象等部门在发布高等级预警时,第一时间电话报告本级防汛负责人,及时提醒预警覆盖的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和村(社区)防汛责任人,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叫应”到责任人,切实解决预警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叫应”与“响应”的差别在于,将预警信息由既往的推送式“响应”,变成当下的强迫式“叫应”,信息不仅要“发得出、送得到”,还要“叫得应、应得好”。目前,多地积极开展预警“叫应”机制建设。广东、陕西从制度层面分类规范“叫应”工作,进一步缩短从预警发布到实施防灾减灾措施的时间,并就“叫应”的条件、响应和要求做出具体规定。湖北分级构建“叫应”机制,形成“预报预警—会商研判—精准调度—落实举措—检查督办”工作闭环,实现了“预应一体、一触即发、应而有效”。湖南则结合地域自然灾害属性,通过创建点对点式应急转移微信群,强化基层“敲锣人”的先期应答工作,打通了救援、疏散和安置工作的“最后一百米”。从预警“响应”到预警“叫应”,一字之差的变化,却能够实现快速响应、提前防范、有效应对,从而大大提高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置保障能力。
加强基层“叫应”机制建设。加强党的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战胜一切风险和突发事件的“定海神针”,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们成功应对的关键所在。进一步推进“叫应”机制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应急管理的工作优势,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应急管理领域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预警效能。科技是提高预警准确性和时效性的关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预警“叫应”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各地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各类风险的实时监控和动态分析。同时,要加强预警信息发布的智能化水平,利用手机APP、短信、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确保预警信息能够迅速、准确地传达到每一位责任人和群众手中。此外,还应加强预警信息的可视化展示,通过图表、动画等形式,使预警信息更加直观易懂,便于基层干部和群众理解和执行。
完善法律法规,提供制度保障。制度是保障预警“叫应”机制有效运行的根本。要加快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在预警“叫应”中的职责和义务,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特别是要加强对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的法律监管,防止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维护社会秩序。同时,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对于在预警“叫应”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的行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专业能力。人才是推动预警“叫应”机制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加大对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方式,提升基层干部和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注重引进和留住高层次人才,为应急管理提供智力支持。此外,还要加强应急演练,定期组织模拟演练,检验预警“叫应”机制的实际效果,查找不足,总结经验,不断优化和完善工作机制。
加强公众教育,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公众是预警“叫应”机制的重要参与者。要广泛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通过媒体、网络、社区等多种渠道,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教授自救互救技能,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特别是在学校、企业、社区等重点场所,要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师生、员工、居民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同时,要建立健全志愿者队伍,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总之,加强基层“叫应”机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不断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基层应急预警机制建设专题研讨交流会上的发言》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44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