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契合的哲学根据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契合的哲学根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一个结合”,由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个结合”涉及的是两种不同来源的文化形态,且这些文化形态各有自己的历史纵深与话语体系,因此,何以实现两种文化形态的内在契合,进而生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形态,而不是通过“拼盘”硬凑“掺和”搞成“大杂烩”,就必须在哲学的层次分别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予以前提性的考察。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上的革命性突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地表达了其哲学的旨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从柏拉图以来的西方主流哲学基于世界的二分,认为理论理性可以超越现实生活,进而在生活之外的理论理性中找到一个阿基米德点,并以此为起点构造各种自足的、完备的理论体系,这是理论哲学的思路;马克思则基于实践的首要性与基础性,指出理论思维只是生活实践的一个构成部分,因而理论思维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超出生活,而且还是从属于生活实践的,这是实践哲学的思路。从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转变是现代哲学的重大突破,它不仅改变了哲学的基本范式,也深刻影响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这一观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思想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的著名命题,强调知识与行动的统一,认为真正的知识必须通过行动来验证和体现。这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观点不谋而合。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种观点与“知行合一”所强调的知识与行动的互动关系高度一致,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此外,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相契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则是物质生产的基础。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在当今时代,面对全球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相结合,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和实践指南。
在方法论层面,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也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中庸之道”则主张在对立中寻求平衡,在矛盾中寻找和谐,追求事物的最佳状态。这两种思想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但都强调了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及在动态变化中寻求平衡的重要性。这种思想的内在契合,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提供了方法论支持。
在价值观念层面,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的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理念相呼应。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人的自由解放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仁爱”是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公正。这种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的理念具有高度一致性,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提供了价值导向。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哲学层面上的内在契合,不仅体现在理论基础、方法论和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也为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应当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契合的认识,积极探索两者结合的新路径,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和文化支撑。
为了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交叉融合。学术界应加大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联系的研究力度,通过跨学科、多角度的深入探讨,揭示两者在哲学层面上的内在契合,为理论创新提供坚实基础。同时,应鼓励和支持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的良性互动。
其次,推动马克思主义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在学校教育中,应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设计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两者的精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如专题讲座、研讨会、文化体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觉。同时,还应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提升教师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方面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
再次,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传播。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和传播手段,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和实践成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文化节、展览、论坛等,展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吸引更多公众参与其中,增强社会认同感和凝聚力。
最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应积极拓展与世界各国在文化交流与合作方面的渠道和平台,通过举办国际会议、学术研讨、文化交流等活动,向世界展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独特魅力和重要价值,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和文化交流项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总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哲学层面上的内在契合,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文化支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应当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新路径,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党课讲稿】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契合的哲学根据》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41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