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世纪的基础地理教育改革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地理教育难以认为是很成功的。近年来,许多高校地理系纷纷改换名称;基础教育中地理课程始终处在最易遭受冲击的地位;高考科目删除《地理》引起那么大的震动,以致地方师范院校地理系几乎已难以为继等等,都表明地理教育没有能得到全社会的普遍了解和承认。地理教育的发展与地理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分析过去数十年中屡现危机的原因,一是地理科学研究对象——地球表层系统是一个过于复杂的开放巨系统,对它的研究确需有待先进理论、方法的指导和先进技术手段的支持;二是地理学界长期受二元论的影响,致使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研究核心、处于自然—社会科学桥梁纽带地位的综合性难以发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不够密切。特别是基础地理教育,如与实际生活相脱节,更难于被接受。当今,全球变化导致对地球表层系统的研究蓬勃开展;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使人—地关系研究得到共识;高技术、新方法的引进,为地理学及地理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机遇。基础教育要求改变“应试教育”的偏向,强调着眼于提高公民素质,更是为基础地理教育提供了大好的发展前景。把握时机、时不待我,如何迎接挑战,亟待明确。此文拟就基础地理教育改革陈述一些意见。
一、基础地理教育的目标何在?
1988年澳大利亚悉尼地理国际大会后,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酝酿起草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以下简称《宪章》),1992年提交华盛顿会议,发表至今,已经6年。但《宪章》的基本精神和论点并未过时,甚至还需要再加强调和贯彻。《宪章》序言中说:“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不仅“为今日”,而且为“未来世界”,地理教育必须有超前意识。这与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精神是相符合的。地理教育是为了使培养对象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具备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能力,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责任感的公民。
具体而言,基础地理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培养学生对地球及其自然环境的基本认识,理解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其次,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再次,通过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等方式,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最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使其掌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地理研究的方法,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础地理教育的内容如何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基础地理教育的内容也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传统的地理教育往往侧重于记忆地名、地貌等静态知识,而忽视了地理现象背后的变化规律和动态过程。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优化基础地理教育的内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强化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理解和分析地理现象的基础,也是其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前提。同时,应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看到地理知识的实际价值,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其次,增加地理科学前沿知识的介绍,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等。这些内容不仅反映了当前地理科学研究的热点,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地理学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其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再次,重视地理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地图阅读、数据处理和地理信息系统的使用等基本技能。这些技能不仅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也是现代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的技术。通过系统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地理信息,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鼓励跨学科融合,将地理学与其他学科如历史、经济学、社会学等结合起来,开展综合性的项目研究。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培养其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基础地理教育的方法如何创新?
教育方法的创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基础地理教育的方法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创新尝试。
首先,推广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在地理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探究课题,如“家乡的水资源状况调查”、“社区绿地规划”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得。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制作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如虚拟现实(VR)技术模拟地理景观、动画演示地质演变过程等,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直观易懂。此外,还可以建立在线互动平台,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即时交流,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参与度。
再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靠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野外考察、社区服务、环保志愿行动等。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地理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其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
四、基础地理教育的评价体系如何完善?
合理的评价体系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基础地理教育的评价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依赖笔试成绩、评价标准单一等。这些问题不仅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完善基础地理教育的评价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笔试成绩外,还应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合作成果、实践活动报告等多种评价指标。通过综合评估,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潜力,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其次,推行过程性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只关注结果,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过程性评价则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持续关注,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其逐步提高。例如,可以通过建立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成果和反思,作为评价依据之一。
再次,引入自评和互评机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并参与对同伴的评价,有助于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总之,基础地理教育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只有不断创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完善评价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基础地理教育的目标,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我们应当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积极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地理教育模式,为推动我国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面向世纪的基础地理教育改革》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41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