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中国龙”
谈到季风,我总联想到一种形象——龙。古人说龙能兴云布雨,下雨是龙在天空向地面吐水。连续暴雨,淹没庄稼、冲毁房舍,就说是龙在发怒。持续干旱,禾苗焦枯,地面龟裂,又有人设坛求雨——求龙哪怕是打个喷嚏也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年景,人们又对龙感恩戴德,建庙供奉,还称自己是龙的传人。果真有龙吗?科学发展到今天,这已是个无需回答的问题了,可我总觉得中国人创造了龙的形象,流传着龙的神话,称自己是龙的传人,绝非偶然。那么有什么东西像龙呢?它在哪儿?有什么特点?与我们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恐怕没人去想,然而,当我每次教到《季风》的时候,总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想法:夏季风就是中国龙,中国龙就是夏季风。不是吗?中国人是“龙的传人”,谁能否认?请打开地图,在世界上北纬15°~30°的纬度带上,大都是干旱的沙漠或荒漠,且不说从大西洋岸到红海之滨的撒哈拉大沙漠(全世界最大的沙漠,面积770多万平方千米,有我国4/5面积大);还有地面没有一条河流的沙特阿拉伯境内的沙漠;就连美国的西海岸、同纬度墨西哥内陆也免不了沙漠的侵占。然而,我国处于这一纬度带上的长江以南地区,却成为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这可是受惠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得力于夏季风这条“中国龙”。生活在这个地区的“龙的传人”——华夏儿女能不感谢“中国龙”的哺育之恩吗?
“龙”的家在哪儿?影响中国的夏季风有两个:一个是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的半壁河山(即季风区)都能受到它的影响,它从太平洋上带来充足的水汽,使这一广大地区的年降水量至少在400毫米以上,多的达2000毫米~3000毫米,成为我国重要的农耕区。现在,我国绝大部分人口和耕地都集中在这里,是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也是糖料、油料、淡水鱼、猪、鸡、鸭的生产基地。五大商品棉基地有四个都在这里。另一个则是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它主要影响我国的西南部和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西南季风带来了丰沛的雨水,滋养了云南、西藏等地区的土地,使之成为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沃土。
季风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龙被视为吉祥、力量和智慧的象征,代表着自然界的神奇力量。这种力量不仅体现在龙的传说中,更体现在季风为这片土地带来的生命之源。每到夏季,当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充沛的雨水时,仿佛是龙在天空中施展神力,滋润大地,让万物生长。这种自然与文化的融合,使得季风在中国人心中不仅仅是气象现象,更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季风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更加重视对季风的研究和利用,通过科学的方法预测季风的变化,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对于维持季风的正常循环至关重要。因此,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如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旨在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确保季风能够继续为这片土地带来生机与活力。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季风的变化趋势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可能会影响季风的强度和分布,进而影响到依赖季风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活动。面对这一挑战,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气候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其他国家一道,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共享研究成果,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中国致力于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季风作为自然界的宝贵资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需要更加科学地认识季风,更加合理地利用季风,更加有效地保护季风,让这条“中国龙”继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同时,我们也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龙的精神融入到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总之,季风不仅是自然界的奇迹,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历程,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守护好这条“中国龙”,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漫话“中国龙”》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41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