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微改造”经验与棚改实践植入相融的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广州城市更新“微改造”模式的理念和做法,对于我市背街小巷改造工作具有一定的植入相融价值。

  一、广州城市更新“微改造”实践的民生指向和复制价值

  (一)注重操盘落地方法,改造老旧街区的“面子”

  一是规划分类。广州紧紧围绕城市空间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历史文脉延续等方面,从空间策略、模式策略、行动策略等方面做出总体规划。按照“量力而行、有序推进”的原则,分步骤分年度统筹推进。实行项目化运作,将老旧小区“微改造”对象分为房屋建筑本体共用部位、小区公共部分,改造内容划分为规定项目和自选项目。这种分类方法不仅有助于明确改造的重点和方向,还能确保资源的有效配置,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同时,通过分步骤、分年度的推进方式,广州有效平衡了改造的紧迫性和可持续性,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长期效果。

  二是项目“点单”。把主动权交给居民,“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居民说了算。建立项目评估机制,从社会反映最迫切的需求项目入手,公开透明操作,明确评估项目、评估标准和评估分值,并按居民评估分值高低安排“微改造”项目,分值不达标不纳入“微改造”计划。这一做法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了改造项目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居民的积极参与不仅提高了项目的接受度和满意度,还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是投入“精准”。具体实施过程中,紧盯生活环境“脏、乱、差”,聚焦基础设施“残、破、缺”,大力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各种生活设施,有效提升了人居环境质量。数据显示,201x年至201x年,广州共安排财政资金2.5亿元,推进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107个,覆盖群众80万人。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还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二)注重文史资源活化,留住城市历史的“根子”

  广州古城历史两千多年,历史文化资源数量多、年代长、分布广。通过“微改造”,实现了发展与保护并重、保护和发展协同。一是延续城市文脉。为保护“活的记忆”,广州出台《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将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列入保护名录,在全国首开先河建立历史文物建筑图则体系,对每处历史建筑“量身定制”保护利用图则,实现了全要素保护。老城区不大拆大建,凡涉及历史街区、历史风貌区的改造项目,均需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确保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二是推动文化传承。广州通过“微改造”不仅保留了历史建筑的外观,还赋予其新的功能和用途。例如,一些旧厂房被改造为创意产业园区,老宅院被改造成特色民宿,既保留了历史记忆,又激发了经济活力。此外,广州还积极开展历史文化教育活动,通过举办各类展览、讲座、文化体验活动,让市民和游客深入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还提升了市民的文化素养,促进了社会和谐与进步。

  三是促进社区参与。在“微改造”过程中,广州注重发挥社区居民的作用,鼓励他们参与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社区居民不仅是改造项目的受益者,更是参与者和监督者。通过组织居民参与项目策划、实施和管理,广州有效调动了社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政府、社区、居民多方联动的良好局面。这种参与式的改造模式不仅提高了项目的成功率,还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广州城市更新“微改造”模式的创新机制

  (一)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广州城市更新“微改造”模式的成功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一是政策引导。广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微改造”的目标、原则和路径,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政策依据。例如,《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广州市老旧小区微改造工作指引》等文件,为“微改造”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和支持。二是资金保障。广州市政府设立了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微改造”项目的实施。除了财政资金外,还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通过 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拓宽融资渠道,降低政府财政压力,提高项目的可持续性。三是技术支撑。广州市政府组建了专业的技术团队,为“微改造”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通过引入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确保项目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提升改造效果和居民满意度。

  (二)多元主体协同参与

  广州城市更新“微改造”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一是政府主导。广州市政府在“微改造”项目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负责项目的总体规划、政策制定、资金筹集、监督管理等工作。政府的主导作用确保了项目的规范性和高效性,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企业参与。广州市政府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参与“微改造”项目,通过市场化运作,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企业不仅为项目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还在项目的策划、设计、施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项目的质量和效益。三是社区自治。在“微改造”过程中,广州市政府充分发挥社区的自治作用,鼓励社区居民参与项目的决策和实施。通过成立社区自治组织,建立居民议事会等机制,确保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得到有效采纳,提高了项目的民主性和透明度。四是社会组织助力。广州市政府还积极引入社会组织参与“微改造”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组织在项目中发挥专业优势,提供咨询、培训、评估等服务,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广州城市更新“微改造”模式的成效与启示

  (一)显著改善了城市环境

  广州城市更新“微改造”模式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措施,显著改善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品质。一是环境整治。通过清理垃圾、拆除违建、整治“三线”(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等措施,有效解决了老旧街区的“脏、乱、差”问题,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二是基础设施提升。通过改造供水、排水、供电、燃气等基础设施,提高了老旧街区的公共服务水平,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三是绿化美化。通过增加绿化面积、设置休闲设施、美化街道景观等措施,提升了老旧街区的宜居性和美观度,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有效激活了社区活力

  广州城市更新“微改造”模式不仅改善了城市环境,还有效激活了社区活力,促进了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一是经济活力。通过“微改造”,许多老旧街区焕发了新的生机,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一些旧厂房被改造为创意产业园区,吸引了众多创新创业企业入驻,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文化活力。通过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广州成功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地标,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社会活力。通过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和社区活动,广州有效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邻里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形成了和谐友好的社区氛围。

  (三)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

  广州城市更新“微改造”模式通过改善城市环境、激活社区活力等一系列措施,显著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一是生活质量提升。通过改造基础设施、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等措施,广州有效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二是社区关系和谐。通过组织各类社区活动,广州有效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邻里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形成了和谐友好的社区氛围。三是文化认同感增强。通过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广州成功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地标,增强了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质。

  四、我市背街小巷改造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一)借鉴广州经验,制定科学规划

  我市在推进背街小巷改造工作中,应充分借鉴广州城市更新“微改造”模式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一是明确目标。要以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居民幸福感为目标,明确改造的方向和重点。二是分类施策。要根据背街小巷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施策,确保改造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三是分步实施。要按照“量力而行、有序推进”的原则,分步骤、分年度推进改造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长期效果。

  (二)强化政策支持,保障资金投入

  我市在推进背街小巷改造工作中,应强化政策支持,保障资金投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一是政策引导。要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改造的目标、原则和路径,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政策依据。二是资金保障。要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改造项目的实施。除了财政资金外,还要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通过 PPP 模式,拓宽融资渠道,降低政府财政压力,提高项目的可持续性。三是技术支持。要组建专业的技术团队,为改造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确保项目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提升改造效果和居民满意度。

  (三)注重社区参与,形成多方合力

  我市在推进背街小巷改造工作中,应注重社区参与,形成多方合力,确保项目的成功实施。一是政府主导。市政府要在改造项目中发挥主导作用,负责项目的总体规划、政策制定、资金筹集、监督管理等工作,确保项目的规范性和高效性。二是企业参与。要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参与改造项目,通过市场化运作,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效益。三是社区自治。要充分发挥社区的自治作用,鼓励社区居民参与项目的决策和实施,通过成立社区自治组织,建立居民议事会等机制,确保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得到有效采纳,提高项目的民主性和透明度。四是社会组织助力。要积极引入社会组织参与改造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组织在项目中发挥专业优势,提供咨询、培训、评估等服务,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四)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

  我市在推进背街小巷改造工作中,应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一是广泛宣传。要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改造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措施,提高居民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二是典型示范。要树立一批改造成功的典型案例,通过媒体宣传、现场观摩等方式,展示改造成果,增强居民的信心和动力。三是舆论监督。要建立健全舆论监督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解决居民的实际问题,提高改造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结语

  广州城市更新“微改造”模式的成功实践,为我市背街小巷改造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强化政策支持,注重社区参与,加强宣传引导,确保改造工作的顺利实施和长期效果。通过改造,不断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建设美丽宜居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某市“微改造”经验与棚改实践植入相融的思考》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40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