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中的哲学

  将历史典故渗透在哲学教学里,会使哲学变得鲜活而有趣,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观点,我们的教材有如下的表述:“由于客观事物都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我们观察一个事物不但要了解它的过去,观察它的现状,还要预测它的未来。只有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才能使我们的思想符合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实际,适应形势的发展。”这段话启示人们要用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眼光看问题。然而,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所致,很难深入理解这段话。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时我并没有给学生讲抽象的道理,而是引用了一段三国的故事。我扼要介绍了三国的历史,告诉学生三国是我国历史上大分化、大动荡的时期,也是群星璀璨人才辈出的时期,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但最终之所以出现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并不是偶然的,曹操、刘备、孙权以他们的宏才大略为自己赢得了历史上的地位。当时人们对各派势力的前途看法不一,对局势发展充满各种猜测和设想,对天下英雄的评判也众说纷纭,大多数人认为“四世三公,门多故吏,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的袁绍乃是称霸一方的英雄,而人单势孤、寄人篱下的刘备怎能与袁绍相提并论呢?然而曹操却不是用静止的观点看待人,以一时成败论英雄。他在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断言“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袁绍不会成就大事业;相反刘备“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是真英雄也。结果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开创了蜀汉基业,三分天下有其一,而袁绍在官渡一战中被曹操打得仓惶逃窜,连连败北,最终被消灭,历史证明了曹操的远见卓识……学生们边听边若有所思地点头。我说,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呢?学生们回答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有些思维活跃的同学还联系身边的生活,提出了许多有趣的例子,如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等,进一步丰富了课堂讨论的内容。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讲解“发展”的概念时,除了引用历史典故外,还可以结合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一哲学原理。例如,在讲述科技进步对社会的影响时,可以提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最初的电子邮件到如今的社交媒体、电子商务、远程办公等,每一项技术革新都推动了社会的巨大进步。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以及它们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深化对“发展”这一概念的理解。

  此外,为了更好地贯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理念,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参观科技馆、企业、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社会的变迁和发展。通过实地考察,学生不仅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还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在参观科技馆时,可以通过讲解员的介绍,了解到最新的科技成果及其应用前景;在走访企业时,可以与企业家交流,了解企业在面对市场变化时如何调整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考察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时,则可以亲眼见证农村面貌的变化,感受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他们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避免陷入片面或静态的思维模式。为此,可以设计一些案例分析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各自的看法,并进行相互辩论。例如,针对某一社会现象,可以让学生分别从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探讨其成因及可能带来的后果。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能帮助他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

  总之,将历史典故与现代案例相结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提升哲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过生动具体的例子,学生不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这也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教育改革的要求,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在具体实施这一教学策略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选择的历史典故和现代案例要具有代表性,能够充分反映所要阐述的哲学原理;其次,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确保每一步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再次,教师自身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技术,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最后,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通过上述措施,相信能够使哲学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历史典故中的哲学》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39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