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数字人才,汇聚发展核心动能

  加快培育数字人才,汇聚发展核心动能

  近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印发《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x—2026年)》,为着力打造一支规模壮大、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高水平数字人才队伍提供政策保障。目前,我国数字经济正在引发涵盖个人和家庭、企业和产业、城市和乡村等各个领域、区域的全面变革,大力培育数字人才正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动能。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数字人才建设,不少城市也各显神通,着眼于人才引进、留住、培养等方面,纷纷出台个性化引才举措。比如,江苏苏州着力构筑数字技能全链条培育体系,通过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多主体协作,共同培育“数字工匠”:广东深圳为打通数字人才培养输送堵点,依托华为等企业推出企业认证与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一试双证”制度,完善人才评价系统,提升人才供给效能;甘肃庆阳开通“人才专列”,推出数字经济人才乘车补贴等政策……类似举措让我们看到,很多地区都在开辟数字人才绿色发展通道,充分发挥人才支撑数字经济的基础性作用,这对加快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从全国范围看,我国数字人才发展也存在一些短板。比如,人才在城市间分布不均衡,产业数字化程度呈现“西低东高”的趋势,人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地。此外,人才供需结构也需要进一步平衡:一方面,全国已有超过四百所高校开设了与数字经济相关的专业,但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企业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而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难以完全满足这种需求,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领域,高水平人才缺口较大。因此,如何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人才供需的有效对接,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应对上述挑战,国家层面已作出了一系列部署。根据《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x—2026年)》的要求,各地需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具体而言,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人才培养环境。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数字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鼓励和支持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面向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此外,还应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推动关键技术突破,为数字人才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

  二是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科研项目,联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实现双赢或多赢的局面。

  三是拓宽引才渠道,增强人才吸引力。除了传统的招聘方式外,还可以积极探索更加灵活多样的引才模式,如设立专项基金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挖掘潜在优秀人才等。同时,对于已经引进的人才,要建立健全服务保障机制,解决其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人才能够安心扎根、专心发展。特别是对于青年人才,要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快速成长,早日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

  四是强化政策支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数字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同时,完善税收优惠、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减轻人才的生活成本压力,提高其工作积极性。此外,还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表彰奖励,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五是推进国际交流,拓展全球视野。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在数字人才领域的交流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互派访问学者、联合举办学术会议等方式,促进国内外数字人才之间的互动与学习,吸收借鉴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不断提升我国数字人才的整体水平。同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标准的制定过程,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总之,加快数字人才的培育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共同努力。只有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拓宽引才渠道,完善政策支持,才能真正汇聚起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未来,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相信我国将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数字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立足当前,解决好眼前的紧迫问题,更要着眼长远,为数字中国建设培养出源源不断的后备军。这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每一位数字人才义不容辞的使命。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开创数字中国的美好未来。

加快培育数字人才,汇聚发展核心动能》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39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