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食品安全创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政府重视与投入问题

  (一)政府对创建不够重视。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识,食品安全也已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纳入了年底考核。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食品安全形势严峻复杂,农兽药残留超标和违禁使用、添加剂滥用、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屡打不绝,环境因素导致的食品污染日益加重,互联网营销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新的挑战,加上基层监管基础能力薄弱,食品安全问题依然易发多发。食品安全先进市创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省食安办创建方案上明确要求“当地政府为创建主体”,但目前我市的创建工作推动主体并非市政府,全市的创建工作也未列入政府、部门日常工作,未充分引起部门、乡镇的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开展极不平衡。

  (二)创建工作推进机制反常。很多工作是市食安办去推动市政府,进而推动其他部门,力度大大降低。如创建的宣传工作,除了承担食安办职能的食药监局大力投入外,各乡镇的创建宣传工作都是各食药所力推当地乡镇政府去做,由所长去劝说镇长书记来重视、来做,工作很被动。并且,这次省食安办组织的创建中期评估,评估组均为省食药系统及第三方评估机构人员,没有省食安委其它部门的领导参与。并且,省食安办开展中期评估的通知没有下到我市政府办公室,而是下到了食安办,再由食安办通知各创建部门。由于食安办为议事协调机构,并且挂靠在食药局,通知的力度远远没有市政府办公室的大。这种机制也让政府、各部门觉得创建是食安办的创建、食药局的创建,以旁观者的立场象征性的做一点敲边鼓的工作。

  (三)创建的资金投入不足。创建需要做大量工作,例如餐厨废弃物处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工作动辄需要千万级别的投入,抽检检测(按照3批/千人标准的抽样费用,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抽样检验等)、应急演练资金、设备的后续维护等也需要长期性的资金投入,这一块的资金缺口还很大。XX市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压力较大,财政收入相对有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建工作的资金保障。此外,一些项目虽然申请到了上级支持,但在实际操作中,资金到位不及时,影响了项目的实施进度。因此,如何有效解决资金问题,成为推进创建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社会共治与公众参与问题

  (一)社会共治格局尚未形成。食品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然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社会共治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部分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社会责任,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引导机制;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虽然有所提高,但参与意识和维权能力仍显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食品安全工作的深入开展,也制约了食品安全先进市创建目标的实现。

  (二)公众参与渠道不畅。尽管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但在实践中,公众参与的渠道仍然较为狭窄,信息反馈机制不够健全。例如,一些地方设立了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平台,但由于宣传不到位,知晓率低,使用率不高;有些地方虽然开展了食品安全知识普及活动,但覆盖面有限,效果不佳。此外,对于公众反映的问题,相关部门的响应速度和处理效率也有待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积极性。

  (三)公众食品安全素养有待提高。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素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基础。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公众对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程度参差不齐,一些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缺乏基本的辨别能力,容易受到虚假宣传的影响;部分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存在侥幸心理,忽视了法律法规的要求。这些都反映了公众食品安全素养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教育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增强公众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三、科技支撑与创新应用问题

  (一)科技支撑力量薄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食品安全领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对科技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从我市的实际情况来看,科技支撑力量相对薄弱,科研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例如,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方面,技术手段较为落后,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有限,难以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在食品追溯体系建设方面,信息化水平不高,追溯链条不完整,追溯效率低下。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和精准性。

  (二)创新应用滞后。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应用,对于提升监管效能、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市在这一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不够,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经验未能得到有效推广和运用;另一方面,监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工作效率不高,监管盲区较多。例如,在互联网销售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监管模式,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置违法行为,影响了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三)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不完善。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也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基础。然而,我市在食品安全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尚不完善,人才短缺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特别是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检验检测等关键岗位上,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更为稀缺;另一方面,现有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机制不够健全,专业技能更新缓慢,影响了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食品安全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法律法规与制度建设问题

  (一)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食品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保障。然而,从我市的实际情况来看,现有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一些法规条款不够细化,操作性不强,导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难以把握;一些新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如网络食品安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尚未纳入法律法规的调整范围,存在法律空白;一些法规的修订滞后于行业发展,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监管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二)制度建设滞后。制度是规范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食品安全先进市创建的重要支撑。然而,我市在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一些重要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如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机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等,导致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已有的制度执行不到位,一些好的制度设计在实际操作中打了折扣,影响了制度的效果。例如,在食品安全信息公开方面,虽然建立了相关制度,但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还有待提高,公众获取信息的便利性也不够。

  (三)执法力度不够。严格的执法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然而,从我市的实际情况来看,执法力度仍有待加强。一方面,一些监管部门存在执法不严、处罚不力的现象,对违法违规行为的震慑作用不够;另一方面,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不健全,部门间协作配合不够紧密,影响了执法效果。例如,在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中,由于部门间的沟通协调不畅,导致案件查处进展缓慢,影响了打击效果。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完善联合执法机制,确保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

  五、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政府主导,提升创建工作的重视程度。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先进市创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一是将创建工作纳入政府重点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组织领导;二是加大对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全社会的参与意识;三是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将创建工作成效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完善推进机制,增强创建工作的合力。一是建立由市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项创建工作;二是完善部门间协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任务有序推进;三是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提高创建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一是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增加专项资金投入,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二是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三是优化资金使用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四)构建社会共治格局,提高公众参与度。一是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食品安全素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二是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回应公众关切;三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媒体的监督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五)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监管效能。一是加大科研投入,推动技术创新,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水平;二是加快信息化建设,完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提高监管效率和精准度;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食品安全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执法。一是加快推进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确保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三是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

  总之,食品安全先进市创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实现食品安全工作的持续改进和提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食品消费环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食品安全战略,不断推动食品安全工作迈上新台阶。

关于食品安全创建工作的几点思考》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39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