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乐角度看小戏形成发展的轨迹
一、民歌与傩腔是孕育湖南小戏的温床
湖南民间小戏除了湘西叫阳戏、阳花柳或花灯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多通称为“花鼓戏”。这里,用“民间”二字,专指农民为主体表演的小戏,以区别于另一种广泛活跃在社会上的宗教戏曲——源于巫师酬神歌舞的傩戏。现今傩戏虽已归属小戏范畴,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的一千多年里,傩戏是一隅被剧史研究所遗忘的角落。湖南最早见诸文字的小戏就是傩戏:“岁时,祈赛不一,其名宰牲,延巫为诸戏舞,名曰还傩愿”(注: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凤凰厅志》风俗卷。)。如果说,此处的“戏舞”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沅陵县志》记载:“辰俗巫作神戏,搬演孟姜女故事。以酬金多寡为全部半部之分,全者演至数日,荒诞不经,里中习以为常。”同时,还记载当时的教谕专为巫觋扮演傩戏《孟姜女》所作的诗篇《神巫行》,诗中最后一句说“愿唱一部《孟姜女》。”关于当时《孟姜女》的演出情况,清乾隆十年(1745)的《永顺县志》曾有具体记载:“永俗酬神,必延辰郡师巫唱演傩戏。……至晚,演傩戏。敲锣击鼓,人各纸面一:有女装者,曰孟姜女;男扮者,曰范七郎”。此时,傩戏的戏曲性质应该说是非常明确了。傩戏声腔源于巫腔,它的前身可追溯至公元前的《九歌》年代:“昔楚国南......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
《从音乐角度看小戏形成发展的轨迹》所在栏目:优质范文 > 内容摘要:一、民歌与傩腔是孕育湖南小戏的温床 湖南民间小戏除了湘西叫阳戏、阳花柳或花灯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多通称为“花鼓戏”。这里,用“民间”二字,专指农民为主体表演的小戏,以区别于另一种广泛活跃在社会上的宗教戏曲——源于巫师酬神歌舞的傩戏。现今傩戏虽已归属小戏范畴,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的一千多年里,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