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四重奏”

  语文教学大纲,是代表政府意志的、指导语文教育的纲领性文件,理应对语文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做出具有权威性的阐述和理解,应该是明确的而不是含糊的,具体的而不是笼统的,基本稳定的而不是朝令夕改的,与时俱进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遗憾的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从 1963 年 5 月的第一个语文教学大纲 ( 试用修订版 ) ,对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这项基础工程都没能做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50 年间,大纲关于语文教育的基本看法,有的在前言中阐述,有的以“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点”或“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呈现。 1996 年的大纲 ( 供试验用 ) 在“教学目的”之后,列出了六项“教学原则”。但到 20xx 年 3 月的高中大纲 ( 试验修订版 ) ,“原则”又变成“应重视的问题”。这固然出于大纲制订者的慎重和严谨,但也不无栽种回避的成分。诚然,语文教育既是千古难题,又是世界难题。看来,在我们三亿中小学生的教育大国,要找到各方面都满意的“最佳方案”,确乎难而又难。历次大纲的不足,只能成为遗憾。20xx 年 7 月,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实验稿 ) 公布,令人耳目一新。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必须进行系统的改革,并对课程性质和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阶段目标作出了远比大纲深入具体的阐述和规定。从大纲到课程标准,是跨世纪的历史飞跃,值得庆贺,更须深入学习了。本文仅就阅读的功能谈点体会。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首先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我理解这句话至少包含三层信息。一、阅读具有多重功能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功能的认识受制于语文学科性质观。 1963 年大纲奠定了“工具性”的地位, 1978 年……

  自 1978 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教育领域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教学计划 ( 草案 ) 》首次提出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观点,这一观点在后续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20xx 年的《语文课程标准》不仅继承了这一观点,而且将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阅读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环节,其多重功能的实现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阅读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会高效地搜集和处理信息,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通过阅读,学生能够接触到大量的文本材料,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支持。其次,阅读是认识世界的窗口。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事件、科学知识等,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再次,阅读是发展思维的阶梯。阅读过程中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活动,有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其智力的发展。最后,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途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其高尚的情操,提升审美鉴赏力,丰富精神世界。

  然而,要充分发挥阅读的多重功能,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注重阅读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精选适合的读物,既要兼顾经典与现代,又要考虑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二是要创新阅读教学的方法。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三是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课堂上的时间有限,课外阅读是补充和拓展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学校和家庭应共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鼓励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四是要建立健全评价体系。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有效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评价不应仅仅关注学生的阅读量和速度,更应重视其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策略等方面的培养。

  总之,阅读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重功能的实现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我们应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探索和实践更加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出具有扎实语文功底、深厚文化底蕴、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好少年。同时,也要看到,阅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训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追求。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这个世界,最终达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的目的。因此,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家长,我们都应以身作则,热爱阅读,享受阅读,将阅读的美好传递给每一个孩子,让阅读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阅读“四重奏”》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38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