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人为地受到中考指挥棒的限制,把答案教得如同“1+1=2”一样精确。其后果是学生成了应试的“机器”,无法“模糊”,更不敢奢谈“创造”因为一旦有“误读”,必然会被一棍子打死。于是,许多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灵感在这过程中被无情的扼杀了。语文教学的审美意义荡然无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也就兴趣全无。体现在阅读教学方面,主要存在两种倾向:1、认为阅读教学无法训练,基本上许多学生处于一种放鸭子状态,而通过大量的练习试图弥补这种不足,这种题海战术直接导致了效率的低下,也是导致学生厌学语文的罪魁祸首。2、以讲代练,以讲代思。摆出一条条理由甚至理论,做“标准答案”的“辩护律师”,试图让学生掌握其中规律,但这些所谓的“理论”“规律”,在复杂的语言事实面前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学生随手拿出的一个例子足以使它漏洞百出。体现在作文教学方面,过分地强调审题立意,过分地强调结构体式,过分地强化体裁,使学生作文如同“戴着镣铐跳舞”,限制了学生活跃的思维,熄灭了灵感的火花,扼制了其创造性。如何完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呢?我们应该承认语言教育应该是美的教育,因此,制定教学方法的原则是:能够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并不一定要冠以“××法”,有用就是法,所谓“道可道,非常道”。
首先,注重道德感化。民族文化历史强调“文以载道”,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中学语文课本中不乏能培养学生高尚道德和情操的优秀名篇。屈原的“吾不能变心以从俗”的“虽九死而犹不悔”的执着与勇气,毛泽东“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迈气概,这些精彩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递给学生,既不是简单的“灌输”,也不是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背后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使之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其次,激活感悟,注重情感体验。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课文,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家们用心血凝结而成的艺术结晶。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独特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比如,在讲解《荷塘月色》时,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那片静谧的荷塘,感受朱自清笔下那份淡淡的忧伤和宁静的美好。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在情感上得到升华,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
再者,加强实践应用,提高综合能力。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还涉及到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时,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让他们走出校园,走进社区,了解社会现状,关注民生问题,然后以报告的形式记录下来;或者举办诗歌朗诵会、戏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还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最后,创新评价机制,促进全面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往往过于注重分数,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当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既要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要关注他们的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例如,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定期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反馈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同时,还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展现个性。通过这样的评价机制,不仅可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其全面发展。
总之,语文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不断探索适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需求的教学模式。只有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其作为指导思想,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谈语文教学》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38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