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政协常委、县教体局教研员在市政协五届三次大会上的发言

  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为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一名市政协委员,我认真学习了报告精神,通过广泛调研,对我市基础教育人才发展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认知。近年来,我市在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通过拓宽渠道育人才、围绕中心用人才、优化环境留人才等综合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与沪苏浙等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人才总量不足。按照《XX市教育人才引进和培养实施办法》的划分标准,截止202x年8月,全市五类教育人才共计X人(其中A类为零、B类X人、C类X人、D类X人、E类X人),占全市专任教师总量的比例仅为3%。根据人社部发﹝202x﹞X号《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期间,正高级教师岗位数量控制在全国中小学教师岗位总量千分之五以内。由此可见,我市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尤其是拔尖人才、领军人才严重不足,全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仅有1人,正高级教师23人次,省特级教师X人次。本人所在的XX县,目前在职教师中,还没有A、B、C、D类人才引进。二是人才激励措施落实不够。XX中学、X二中、三中、XX中学等部分高中学校资金缺口较大,暂未兑现高中教学质量奖。部分普通高中对教师招聘、人才引进的参与度不高,自主权不足,导致一些新教师不能适应岗位需求。高级岗位数比例过小,晋升通道不畅,中青年教师士气不足,高层次人才不占岗单列聘任政策未落实。

  三是教育人才流失问题突出。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加速推进,人才流动日益频繁。我市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优秀教育人才外流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往往选择到经济条件更好、职业发展空间更大的城市工作。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我市共有X名优秀教师调离或辞职,其中不乏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这些人才的流失不仅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也削弱了学校的整体竞争力。此外,人才流失还带来了师资队伍结构失衡的问题,年轻教师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之间的断层逐渐显现,这对学校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当前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教师待遇。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投入是保障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议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确保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并逐步提高教师工资水平,使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时,建立教师绩效奖励机制,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奖励,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应加大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的倾斜力度,通过提高补助标准、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方式,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

  其次,优化人才引进政策,拓宽引才渠道。人才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建议市政府进一步优化教育人才引进政策,简化引才程序,降低引才门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我市从教。可以考虑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高层次教育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联合培养、挂职锻炼等方式,为我市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成长机会。此外,应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形成多元化的人才供给体系。

  再次,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畅通职业发展路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建议市政府进一步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摒弃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的倾向,真正让有能力、有贡献的教师脱颖而出。同时,应进一步扩大高级岗位比例,畅通教师职业发展路径,为中青年教师提供更多晋升机会。对于表现特别优秀的教师,可以实行破格晋升,打破常规,激发其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此外,应加强对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服务,帮助教师明确职业目标,制定个性化发展计划,实现个人价值与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机统一。

  最后,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师德师风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建议市政府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考核、聘任的重要内容,对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同时,应加大对优秀教师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制作专题片等形式,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浓厚氛围。此外,应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教师缓解工作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总之,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努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市政协委员,我将继续关注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为推动我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某市政协常委、县教体局教研员在市政协五届三次大会上的发言》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38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