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新观念: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参与式道德实践

  一、道德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

  (一)灌输教育的实质及其弊端

  灌输教育的实质。灌输教育在性质上,它是一种强制的、封闭的教育;在目的上,它试图通过一切可能的方法和措施使学生接受并最终形成特定社会所要求的固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习惯;在内容上,所要传授给学生的乃是人们推崇并为大多数人一致认可的、具体的道德规范;在方法上,通常诉诸直接的问答式教学、规劝、说服、强迫执行、训诫、奖惩以及榜样等。这种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僵化的教育形式。一方面,它无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另一方面,它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无关。由于用一种固定教条教育学生,因而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总之,这种灌输教育的核心是强制和服从而不是创造和自主,是一种无视学生主体,目中无人的教育。

  2. 灌输教育的弊端。错误的理论和低效的实践向我们昭示了灌输教育的弊端所在:首先,灌输教育存在着道德立场上的错误。“灌输教育”必然要把社会或学校区分为道德上高低不同的两类人即掌握了先进道德的教育者和道德上落后的受教育者;教育者在道德上居高临下,他们的使命就是向受教育者灌输“先进的道德”。灌输教育认定自己所灌输的道德正确无疑,并以他人需要自己所授的道德为前提,以自己能够完成道德灌输为己任,这显然是一种虚妄的假设。在学校道德教育实际中,由于道德生活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以及具体“灌输教育”者在个人道德上的局限性等,都会动摇所授道德正确无疑的“神话”,影响到“灌输教育的实际效果”。其次,灌输教育蔑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其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从内外因关系的原理来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由此,人在道德上的发展和完善,其道德主体性的发挥应该是最为主要的决定因素。然而,灌输教育忽视甚至是蔑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将受教育者视为被动接受的容器,而非具有能动性的个体。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教育的本质,也与现代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要求背道而驰。再次,灌输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并存的社会,个体需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而灌输教育强调的是对既定道德规范的无条件接受,缺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难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最后,灌输教育还可能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在灌输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以权威自居,采取单向度的知识传递方式,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情感隔阂,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

  二、道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与方法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道德教育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道德学习的过程中来。教育者应该意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因此,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思考道德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同时,教育者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在道德成长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二)注重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

  道德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价值的共鸣。教育者应当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受道德的美好,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此外,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深刻理解和对美好价值的认同,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倡导开放包容的态度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这也给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教育者应当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既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文明成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视野,学会尊重差异、理解多样,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道德教育的时代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四)强化实践环节的重要性

  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实施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施。一方面,可以通过模拟情境、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德行为带来的正面效应,加深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到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等公益事业中去,用实际行动践行所学知识,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三、新时代背景下道德教育的创新路径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意见的重要平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创新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使之更加符合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需求,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宽教育渠道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娱乐内容。为此,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工具,制作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行为习惯。同时,还可以建立在线互动平台,组织线上讨论、竞赛等活动,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

  (二)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家庭是孩子性格形成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深远。因此,学校在开展道德教育工作时,应当密切联系家长,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指导家长掌握科学育儿方法,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此外,还应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联合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力量,共同打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通过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全面提升青少年的道德素质。

  (三)深化课程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背景下,道德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需要不断优化调整。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更新教材内容,增加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元素,如生态文明、法治精神、科技创新等,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国家发展大局和个人成长方向;二是改进教学方式,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增强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三是完善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笔试考核外,还应加强对学生日常表现的观察记录,综合评估其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

  综上所述,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教育手段,努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扎实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德育新观念: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参与式道德实践》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37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