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形成的滞后性
透视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品德的形成总是落后于知识的掌握,甚至学习极富于教育性的知识,也未能使学生随之产生相应的行为。教师的苦心仿佛已付诸东流,这种现象动摇着教师的信心,甚至使教师放弃应有的努力,因此研究品德形成的滞后性,对于加强德育是很有意义的。
一、品德形成滞后的原因
品德形成的过程性
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是:主体的认知系统、情意系统和行为系统相互作用,和谐发展,达于主观特征和行为的稳定的统一。只要三系统的相互作用导致三系统的和谐发展,最终导致主观特征和行为的统一,品德就必然形成。在这个意义上说,品德形成过程是一个具有规律性的内容。从三个系统考察,学生获得知识,即使是极富于教育性的知识,也不等于学生的思想,只有当学生用知识表明自己的态度、观点、主张时,知识才融入学生的思想,或曰转变为学生的思想。思想是在人们思考问题时产生的,问题本身和主体的价值关系不是纯然单一的,正价关系和负价关系同时存在,使主体产生肯定性的、否定性的双重思想,因而思想具有分散性和不稳定性。和思想相联系的情感、意志和行为也同样具有分散性和不稳定性。然而正是这种分散的、不稳定的思想、情意和行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主体获得不同体验......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
《品德形成的滞后性》所在栏目:优质范文 > 内容摘要:透视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品德的形成总是落后于知识的掌握,甚至学习极富于教育性的知识,也未能使学生随之产生相应的行为。教师的苦心仿佛已付诸东流,这种现象动摇着教师的信心,甚至使教师放弃应有的努力,因此研究品德形成的滞后性,对于加强德育是很有意义的。 一、品德形成滞后的原因 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