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汉城市圈”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1、“武汉城市圈”文化建设具有共同的目标。武汉市文化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形成‘江汉汇通、楚风汉韵、兼容并包’的汉派文化特色,把武汉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备、创新能力较强、产业化程度较高、市场繁荣、人才集聚、文化生态环境良好的全省文化中心示范区和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基地,进而建设成为中西部文化强市和现代化区域性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在这个“规划”中,汉派文化的特色被正确地概括为“江汉汇通、楚风汉韵、兼容并包”,而这十二个字正是“武汉城市圈”传统文化的共同特质。

  2、“武汉城市圈”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有利于汉派文化的挖掘与弘扬。史载“楚人善歌”。山歌、樵歌、渔歌、秧歌、畈腔、采茶歌等民歌小调,弹词、道情、旱龙船、锄山鼓、莲花落、连厢、采莲船、高跷、打花鼓等说唱舞蹈形式广为流行。自武汉形成大都会后,周边地区各种土生文化样式纷纷涌入城市,经过冲撞磨合、取长补短,逐渐蜚然有成。其中汉剧、楚剧、黄梅戏都曾跨出省界,有的甚至一度擢升为引领全国时尚的主流剧种。如今,汉派文化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与武汉作家群的崛起也是分不开的,而武汉作家群大多并不是出生于武汉的作家,而来自武汉周边地区。从两千多年的“诗祖”屈原开始,骚人墨客居汉、旅汉、过汉而留下吟咏的代不乏人。有人作过统计,唐代出自荆楚地区的诗篇就有两千多首,仅次于当时首都长安,而其中大部分诗作均出自江夏(现武汉地区)。当代文学“汉军”为世人所公认。方方、池莉、熊召政、刘醒龙、董宏猷、邓一光、冷军、李乃蔚、李修文等也大都来自武汉周边地区,他们的作品表现的也大都是武汉周边地区人民的生活。资源共享后更有利其发展。

  3、“武汉城市圈”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优势。——区位优势:“武汉城市圈”地处中部,承东启西,接南转北,交通便利,物流畅通,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所。这种区位优势不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武汉作为“九省通衢”的重要交通枢纽,能够快速将周边地区的文化信息传递出去,同时也能迅速吸收外部的先进文化和理念,促进文化创新与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武汉城市圈”内的城市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了更加紧密的文化信息交流,进一步提升了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4、政策支持优势。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为“武汉城市圈”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强调要加强区域合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此背景下,“武汉城市圈”积极响应号召,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如建立文化资源共享平台、举办跨区域文化交流活动、开展联合科研项目等,有效促进了区域内文化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5、人才优势。“武汉城市圈”内高校林立,科研机构众多,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这些高素质的人才不仅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也为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注入了强大动力。例如,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高校在数字图书馆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成果,可以为“武汉城市圈”文化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持;而湖北美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艺术类院校则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他们活跃在各类文化活动中,成为传播和弘扬汉派文化的重要力量。此外,随着“武汉城市圈”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选择来这里创业就业,为区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6、产业优势。文化产业作为“武汉城市圈”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业、影视传媒业等新兴业态,不仅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还能带动相关产业链条的延伸拓展,形成集群效应,提升整个区域的文化竞争力。另一方面,借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更好地整合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比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升级,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依托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打造一批高品质的文化旅游项目,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从而扩大汉派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7、社会氛围优势。长期以来,“武汉城市圈”各城市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在这种氛围下,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深入,促进了文化信息资源的有效流动与共享。特别是在重大节庆活动期间,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每年一度的“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等大型活动,不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还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了解他人的重要平台,增强了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也为“武汉城市圈”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创造了有利条件。各级政府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各界参与文化事业建设,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为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8、未来展望。“武汉城市圈”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创新。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为目标,加快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完善机制。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的文化协作机制,明确各方职责,加强沟通协调,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二是优化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高效便捷的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打破时空限制,实现文化资源的即时共享。三是强化保障。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为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四是突出特色。深入挖掘和提炼“武汉城市圈”特有的文化元素,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化品牌,提升区域文化的辨识度和美誉度。五是注重实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群众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中得到更多实惠和乐趣。

  总之,“武汉城市圈”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不仅是推动区域文化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具体实践。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武汉城市圈”必将成为一个充满活力、魅力四射的文化高地,为我国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论“武汉城市圈”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35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