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纯粹的“中国范式”是否可能
究竟是什么妨碍着我们达成中国学术的自主性?也许,我们需要更大的耐心与更为持久的努力才能根本摆脱对西方的思想依附状态。也许,我们之所以难以建构纯粹的“中国范式”,是因为所谓“西方”已经“内在于”我们的存在经验。或者说,一种完全独立于西方的、纯粹的“中国”本身就是一个有问题的、需要反思的概念。如何在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寻求“中国学术的主体性”、建立中国自己的“学术范式”?这一论题成为思想界近来关注的一个焦点。实际上,至少自“西学东渐”促发“体用之辩”以来,类似的问题已经困扰了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长达一个世纪之久。而在1990年代初,邓正来等学者曾发起组织系列讨论,在学界引起相当的关注。晚近的相关论述是在“中国崛起”的历史背景下对这一问题再度做出回应的努力,其核心诉求是(如甘阳所言)要终结“中国人简单化学习了西方的时代”,开启“第二次思想解放”;也是(如邓正来所说)建立“根据中国”的学术判准,推动从“主权性的中国”迈向“主体性的中国”的文明发展。的确,中国学术主体性之确立,首先需要面对一个重要问题:如何摆脱中国思想对西方理论的依附状态。近20年来,一种批判意识和话语在中国学术界成长,从边缘走向中心,已经成为一种耳熟能详的论述,大体可概括为如下主张:中国学术界的许多学者,一直在套用西方的范式、理论、概念和方法,用来理解和解释中国的传统和现实。但这种移植套用在双重意义上是错误的。首先,它在知识论上是一种“语境误置”:将西方的特殊理论错误地上升为普遍有效的理论,再应用于中国特殊的语境与条件之中。这不仅无法对中国经验提供有效的解释,反而削足适履地遮蔽与扭曲了我们独特的经验。其次,它在伦理意义上是一种“文化帝国主义”:将多种异质文明的“空间性”错误地转换为(貌似普世的)同质文明的“时间性”,由此将中国文明置于西方文明(“世界历史”)进程的低级阶段。由这种批判论……
这一系列的批判不仅揭示了中国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也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首先,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任何理论和方法的应用都必须基于对本土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西方的理论和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借鉴价值,但它们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因此,直接将其应用于中国的情境中往往会产生水土不服的情况。正如费孝通先生所指出的,“乡土社会”的研究必须立足于中国自身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点,而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的社会学理论。因此,中国学术界需要进一步加强本土化的研究,深入挖掘中国社会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其次,中国学术的自主性建设还需要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树立自信。在全球化的今天,学术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者之间的对话与合作成为常态。然而,中国学者在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时,往往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和自卑情绪,担心自己的观点不够“国际化”或“先进”。这种心态不仅限制了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表现,也影响了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因此,中国学者需要增强文化自信,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对话,展示中国学术的独特魅力。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国际学术交流并非单向度的吸收和模仿,而是双向的互动和互补。通过与国际学者的交流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国际学术前沿,拓宽视野,丰富自身的研究内容,同时也为国际学术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再次,中国学术的自主性建设还需要在教育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关键环节。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受到西方教育模式的影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的高素质人才,我们需要在教育改革中更加注重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一方面,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从小接触并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要在学科建设中突出中国特色,鼓励和支持教师和学生开展符合中国实际的研究项目,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此外,还应加强对国际学生的中国文化教育,通过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
最后,中国学术的自主性建设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政府在推动中国学术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为学术研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提升中国学术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例如,《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形成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这一目标的实现,既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为此,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同时,要建立健全评价机制,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鼓励和支持原创性、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还要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保障学术自由和学术创新。
总之,中国学术的自主性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在理论创新、国际交流、教育改革、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协同推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摆脱对西方理论的依赖,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体系,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繁荣作出更大贡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要积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建构纯粹的“中国范式”是否可能》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34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