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郎咸平“+”理论的商榷:大学生就业难真相透视
【摘要】郎咸平的“6+1”理论的谬误在于,他认为今天的国际竞争不再是产品竞争,而是产业链的竞争。本文认为,基于美国、韩国、日本等国的经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解决中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大力发展大学生密集型产业。【关键词】就业难 “6+1”理论 大学生密集型产业
看似完美的“6+1”理论
近年来,在各类媒体(尤其是网络)有一个流传甚广的用以解释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理论”,那就是郎咸平提出的“6+1”理论。他认为,今天的国际竞争不再是产品竞争,而是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产业链竞争阶段。产业链包括七大环节:一是原料与生产,二是产品设计,三是原料采购,四是仓储运输,五是订单处理,六是批发经营,七是零售。在这七个环节中,后面六个环节是需要大量大学生去做的,第一个环节则基本不需要大学生,而中国恰恰在国际分工中分到了所谓的“6+1”中的“1”,即生产环节,也就是说中国的主要产业是低端制造(对产品物质形态的制造),这种产业根本不需要大学生,中国极度欠缺“6+1”中需要大学生的“6”,所以导致中国大学生就业难。乍看这一“理论”,似乎无懈可击,完美地解释了中国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问题。实际上,郎咸平先生的确找对了门路,可惜的是浅尝辄止,并没有深入下去,这种“6+1”理论的解释只能是肤浅的。
美国为什么能长期消化大量大学生就业
从20世纪末开始一直到今天,10多年的时间,中国大学生就业愈发艰难,无论是量(就业率)还是质(工作的好坏)上都每况愈下,而这10多年恰恰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繁荣兴盛的时期。这就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离奇之处。美国绝不会出现这种局面,美国只有在遭遇经济萧条时才会出现暂时的大学生就业困难,这种局面往往是几十年才一遇。即便是在经济危机和金融海啸之后的20xx年,美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迅速恢复,这与美国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高端化密切相关。
美国的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是金融、科技、教育、医疗等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发展迅猛。这些行业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对人才的需求层次较高,能够吸纳大量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此外,美国高度重视科研创新,鼓励创业,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美国政府和企业界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
相比之下,中国的产业结构仍然较为单一,虽然近年来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方面有所突破,但总体上仍以制造业为主导,尤其是在低端制造领域占比较大。这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制造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有限;另一方面,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规模尚不足以完全吸收庞大的大学毕业生群体。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在于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能够吸纳更多大学生的产业。
韩国、日本的经验借鉴
韩国和日本作为亚洲的两个发达经济体,其经济发展历程和产业结构转型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韩日两国均经历了快速工业化的过程,制造业特别是重工业和电子工业迅速崛起。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两国逐渐意识到单纯依赖制造业难以维持长期的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起,韩日两国开始大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重点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韩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法》、《软件产业发展法》等,大力扶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韩国还积极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鼓励年轻人投身科技创业,形成了以首尔为中心的科技创新集群。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经济的转型升级,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日本则更加注重产学研结合,通过加强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日本政府设立了专门的科研基金,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时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此外,日本还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如动漫、游戏等,这些产业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成为吸纳年轻人就业的重要渠道。
中国的路径选择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挑战,中国应当借鉴美、韩、日等国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解决路径。首先,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创新中心”的转变。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科研创新的投入,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应鼓励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提升产业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
其次,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金融、科技、教育、医疗等高附加值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不仅能够创造大量高质量的就业岗位,还能促进消费升级,拉动经济增长。为此,政府应出台更多优惠政策,降低服务业市场准入门槛,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同时,要加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满足服务业发展的需求。
再次,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现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部分专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因此,高校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要鼓励校企合作,建立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最后,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激发青年人才的创造力。政府应加大对创业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场地、政策等多方面的扶持,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同时,要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法律咨询、市场分析、项目孵化等全方位的支持。此外,还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创新者的合法权益。
总之,解决中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化教育改革、营造创新创业环境等多措并举,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应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对郎咸平“+”理论的商榷:大学生就业难真相透视》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34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