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孤儿”现象成因及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交通更为便捷,地球成了一个“村庄”,人与人之间外在的物质的交往更加频繁密切。但与此相对应,心灵的沟通却相应减少,人的内心世界包裹得更紧,人的心理疾病患病率有增无减。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曾谨慎地说:“你可以随意站在都市的任何一个角落,然后把你见到的人从1数到20,那么必定有一个心理障碍者。”作为“地球村”村民的一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乐观。眼下的中小学生生活在这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背负着沉重的考试压力,与外界的接触更少,交往的范围更狭窄,“精神家园”日渐封闭,心理问题十分严重。“心理孤儿”现象便是其中的一种。所谓“心理孤儿”现象是相对社会学意义上的孤儿而言的。是指学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闭,游离集体氛围,家庭亲子关系冷漠,怯于交往、社会生活难于融入的特征。“心理孤儿”实际是一种心理不健全现象。“心理孤儿”学生,不象问题学生或不完整家庭学生那样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分析“心理孤儿”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寻找改变这种现象的策略,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心理孤儿”现象产生的原因

  1、问题家庭给子女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问题。“问题家庭”是相对于“和谐家庭”而言的,它指的是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和谐因素。主要有这么几种:一是家庭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据中国家庭调查,每周纠纷在两次及以上的:30岁以下组占52%,30—45岁组占34%,45—60岁组占21%,60岁以上组占16%)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处在紧张不安之中,甚至被父母当作出气筒;二是父母不完整,或是父母离婚,或是单亲家庭,或是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孩子缺乏亲情的抚慰和正确的引导,容易产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三是家长教育方式不当,过度溺爱或过度严厉,都可能使孩子形成依赖性或逆反心理,影响其性格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家庭的环境,不仅对孩子的情感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还可能导致孩子形成消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成为“心理孤儿”。

  2、学校教育的单一化和应试压力加剧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当前,许多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兴趣的培养。学生每天面对大量的作业和考试,缺乏足够的休息时间和娱乐活动,长此以往,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可能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此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只看重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得一些成绩中等或较差的学生自信心受挫,感到自己在集体中没有价值,逐渐变得孤僻、不合群,成为“心理孤儿”。因此,学校教育方式的改革和心理辅导机制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3、社会环境的变化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在这种背景下,家长忙于生计,与孩子的沟通时间减少,难以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和支持。同时,网络虚拟世界的兴起,虽然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获取渠道和社交平台,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部分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社交媒体,过度依赖虚拟世界,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导致社交技能退化,心理承受能力下降,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成为“心理孤儿”。此外,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也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他们在面对挫折时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缺乏应对困难的能力。

  二、解决“心理孤儿”现象的策略

  1、构建和谐家庭,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应当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注重情感交流和心理疏导,及时发现并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首先,夫妻双方应加强沟通,维护家庭和睦,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其次,家长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对于单亲家庭或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孩子,社区和学校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定期开展亲子活动,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最后,家长要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2、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部门应加快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转变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学校要合理安排课程设置,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加体育、艺术等兴趣课程,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同时,学校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此外,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那些成绩中等或较差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心理障碍。

  3、加强社会支持,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支持网络。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投入,建立完善的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体系,提供专业化的心理辅导和治疗。媒体应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宣传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倡导平等、友爱的社会风尚,减少对青少年的负面信息影响。社区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青少年搭建展示自我、交流互动的平台,增强其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社会各界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心理孤儿”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从源头上消除不利因素,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快乐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解决好这一问题,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幸福的童年,拥有美好的未来。

学生“心理孤儿”现象成因及对策》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34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