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标准”依然缺“标”失“准”

  自今年4月中旬起,清缴整治低俗音像制品专项行动再度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最新的“战报”是:已查缴低俗非法音像制品600余万件,查办相关案件100多个。由于这种“专项行动”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公众对低俗音像制品的禁而不止、打而复生也已习惯。如果要回应“运动式执法”的质疑,一个日常化的执法机制和一个具体且明确的执法标准就必不可少。前者的核心要求在于天天都是“行动日”,后者的首要条件则是明确“低俗”的判定标准,以免执法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多年来,“低俗”这一口语化的概念事实上被当做是法律概述来适用的。由于“低俗”的标准缺失,执法对“低俗”的判定便都交由执法者来自由裁量。如此绝对的权力一落到认定“低俗”的实践中,便成了“说它是它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所谓“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多少执法标准缺失或执法标准模糊,都在为这一名言作注。也许正是因为现实中确有种种执法乱象存在,相关部门也开始重视“标准”的确立。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新闻出版总署相关负责人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给出明确答案,首次从音像制品内容上提出八方面界定标准。从姿态上看,一反之前对标准的漠视,而改以对标准的积极推出,这无疑是应当给予肯定和认同的。但从内容上看,这八方面的界定标准还有进一步界定的需要,比如这一项,“虽未暴露人体性器官,但仅有小部分遮盖或技术处理,表现为性暗示或性挑逗的内容”,若严格依此条款来认定“低俗”,恐怕有一半的音像制品都需要“清缴整治”了。再如另一项,“含有违反伦理道德的文字或内容”,这一标准若要适用还得先行确定何谓“违反伦理道德”,违反什么样的“伦理道德”。这样的界定已经不甚明确了,“八标准”的最后一项还来了个兜底性的标准,“其他明显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何谓“其他”,何谓“明显”,以及怎么才算“身心健康”看来也需要进一步明确。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应更加注重法治精神的贯彻和落实。法治不仅意味着有法可依,更意味着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清缴整治低俗音像制品的过程中,如何确保执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是摆在各级执法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首先,执法标准的制定应更加科学合理,既要考虑到社会普遍接受的道德底线,也要兼顾不同群体的文化差异和接受程度。例如,对于“性暗示或性挑逗的内容”的界定,可以参考国际上的成熟经验和标准,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形成一套既符合国际规范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评判体系。同时,对于“违反伦理道德”的内容,可以通过专家论证、公众听证等方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其次,执法过程中的监督机制也需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通过定期培训、考核等方式,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减少因个人主观判断造成的执法偏差。另一方面,应加强外部监督,鼓励和支持社会公众参与监督,通过设立举报热线、网络平台等渠道,及时收集和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确保执法行为始终处于阳光下,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邀请独立机构对执法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为改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再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制意识和文化素养,是预防和减少低俗音像制品传播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音像制品的传播方式和渠道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监管手段难以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因此,除了加大执法力度外,还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等多种途径,普及健康向上的文化知识,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低俗文化的侵蚀。同时,加大对合法音像制品市场的扶持力度,鼓励创作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根本上压缩低俗音像制品的生存空间。

  最后,构建长效机制,实现标本兼治,是解决低俗音像制品问题的根本出路。一方面,应将专项行动与日常监管相结合,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在专项行动中积累的经验和做法,应及时总结提炼,转化为制度性成果,指导日常监管工作。另一方面,应注重源头治理,加强对音像制品生产、制作、发行等各个环节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生产和销售行为,切断低俗音像制品的利益链。此外,还应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共同打击跨国低俗音像制品的传播,维护全球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总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应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低俗音像制品的清缴整治工作,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文化环境,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执法监督,加强宣传教育,构建长效机制,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打赢这场文化净化的持久战,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

“低俗标准”依然缺“标”失“准”》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34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