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本科生毕业论文——《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

  摘要:《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其中《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断,通过范进中举的前前后后,写了各类人物的表演,真实生动地显现其真伪、善恶和美丑的本来面目,而且发掘到人物的灵魂深处。它不但讽刺了科举制度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将他锐利的笔触深入到为科举制度折磨、毒害的人物被扭曲的灵魂深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科举制度、批评

  中国很少真正的讽刺小说。鲁迅最喜爱的是《儒林外史》。他说:“寓讥弹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然此类小说,大抵设一庸人,极形其陋劣之态,借以衬托俊士,显其才华,故往往大不近情,其用才比于‘打诨’。……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吴敬梓从当时人们习以为常的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景象中,提炼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情节,用一种夸张的同时又是艺术的笔调,将他所批判的人物的种种可笑、可鄙、可憎或可悲的言行真实地揭示出来,从而使读者认识到产生这些人物的社会的丑恶和不合理。《范进中举》的故事,见于小说的第三回,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断。《儒林外史》在结构上跟一般的长篇小说不同,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情节),而是各以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活动为中心,构成若干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用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中心思想贯穿起来,加上形式上的前后勾连,衔接过渡,构成一部有着内在联系的完整的长卷。《范进中举》的故事,自成首尾,在结构上简直可以看做是一篇独立的短篇小说。但在思想和艺术描写上却不能跟全书分割。《范进中举》体现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基本特色,这就是鲁迅先生精辟地概括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作品通过范进中举这一事件,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巨大影响。

  范进中举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个人命运的戏剧性变化,更深层次地反映了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扭曲。范进中举前,家境贫寒,生活困苦,饱受冷眼与歧视。然而,一旦中举,便立即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地位与财富随之而来。这种巨大的反差,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变化。范进的中举,象征着社会地位的跃升,但同时也暴露了社会风气的虚伪与功利。那些曾经对范进冷嘲热讽的人,转瞬间变成了阿谀奉承的面孔,这种前后态度的巨大转变,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吴敬梓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科举制度下人性异化的深切忧虑。

  《范进中举》中的另一重要人物胡屠户,更是科举制度下人性扭曲的典型代表。胡屠户原本是一个粗鲁的屠夫,对范进百般嘲笑和侮辱。然而,当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不仅对范进毕恭毕敬,还主动上门认亲,甚至自夸有先见之明。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讽刺,更是对整个社会风气的深刻批判。胡屠户的行为,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势利与虚伪,人们的价值观完全被科举制度所左右,失去了最基本的人性和道德底线。吴敬梓通过对胡屠户这一角色的刻画,揭示了科举制度下社会关系的病态与畸形。

  此外,《范进中举》还通过对范进母亲的描写,进一步深化了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范进的母亲在范进中举前,因家庭贫困而备受煎熬,常常以泪洗面。然而,范进中举后,母亲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她却因过度兴奋而猝死。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科举制度对家庭生活的巨大影响,更深刻地揭示了科举制度下的悲剧性。范进母亲的死亡,是对科举制度下家庭伦理的深刻反思。在追求功名利禄的过程中,家庭的和谐与亲情的温暖往往被忽视,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悲剧。吴敬梓通过这一细节,表达了对科举制度下家庭关系的深切忧虑。

  《范进中举》不仅在情节设计上独具匠心,其语言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吴敬梓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范进中举后的疯癫状态,胡屠户的前后态度变化,以及周围人的各种反应,都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忍俊不禁。这种夸张的艺术手法,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效果,更使得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通过这些生动的描写,吴敬梓成功地将科举制度下的种种弊端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在笑声中感受到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扭曲。

  《范进中举》的成功,还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吴敬梓通过对范进及其周围人物的描写,不仅揭示了科举制度的弊端,更探讨了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和社会责任感。范进中举后,虽然获得了社会地位和财富,但他内心深处的困惑和迷茫并未消散。这种内心的矛盾,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在追求功名利禄与坚守道德良知之间的挣扎。吴敬梓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探讨,呼吁知识分子应保持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不应被世俗的名利所迷惑。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不应忘记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

  总之,《范进中举》作为《儒林外史》中的经典篇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吴敬梓通过这一故事,不仅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更对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重新阅读《范进中举》,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更能启发我们思考现代社会中的诸多问题,从而为建设更加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范进中举》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也是现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在当今社会,虽然科举制度已经不复存在,但类似的选拔机制仍然存在,人们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往往会面临种种压力和诱惑。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吴敬梓通过《范进中举》这一故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他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保持内心的纯洁和坚定,始终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更应该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范进中举》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享受文学之美、感悟人生真谛的同时,不忘肩负起社会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文系本科生毕业论文——《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34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