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摘要:随着年龄结构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深,老龄化将成为我国21世纪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了老年人和残疾人对园林环境的特殊需求以及如何从园林规划设计的细节中体现人文关怀,进而给予老年人及残疾人更多的关爱及满足他们对生活的基本需求,从而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新时代主题。关键词:园林规划 人文关怀 老龄化

  园林设计中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1.1 人口老龄化

  通常,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联合国传统标准),或65岁以上的人口达总人口7%(新标准),就是“老龄化社会”。据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xx)》指出,截至20xx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占总人口的14.3%。党的十八大做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战略部署。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生育率在计划生育的政策下持续下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持续加快。城市问题伴随着经济的高度快速发展被越来越多地关注,建设福利城市得到社会的积极响应,很多城市建设工作者对城市问题的深刻反思,认识到必须要努力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城市绿化景观系统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被提升到重要地位,很多居民感受到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与人交往的乐趣也从美好的社区环境中体会到了。但是目前园林规划设计没有充分考虑老年人及残疾人的使用需求。为积极响应十八大的号召,本文介绍了园林规划设计中满足老年人及残疾人士的需求,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1.2 老年人和残疾人士对园林环境的特殊需求

  1)在身体条件上,老年人及残疾人士的身体感官衰退、体力弱、反应迟缓、身体平衡能力下降等;2)由于独立生活能力不强,生活上和医疗上的照顾及护理需要从家庭及社会上获取,心理存在着强烈的安全感缺失、孤独感和社会融入障碍等问题。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殊群体的需求,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设施配置和服务提供,创造一个既安全又舒适的环境,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增强其社会参与度,促进身心健康。

  2. 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人文关怀实践

  2.1 安全性设计

  安全性是老年人及残疾人士在使用园林环境时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应优先考虑无障碍通行的设计原则,确保所有区域均能方便到达。例如,设置宽度适宜的步行道,避免陡峭的坡度,安装稳固的扶手和防滑地面材料,以及在必要处增设座椅供休息。此外,照明设施的完善也是保障夜间活动安全的关键,应确保光线柔和且分布均匀,避免产生眩光或暗区,减少跌倒的风险。同时,紧急救援系统的建立也不可忽视,如设置紧急呼叫按钮、配备急救箱等,以便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获得帮助。

  2.2 舒适性设计

  舒适性设计旨在为老年人及残疾人士营造一个宜人的休闲环境,满足其生理和心理需求。首先,植物的选择和配置需兼顾美观性和功能性,选用无刺、无毒、低过敏性的植物种类,并合理安排种植密度,形成良好的微气候环境,夏季遮阳避暑,冬季保暖挡风。其次,座椅、凉亭等休憩设施的设计应注重人性化,如采用软垫增加坐感舒适度,设置背靠支撑减轻疲劳,高度适中便于起立坐下。再者,水体景观的布置亦需谨慎,不宜过深,周边设置防护栏杆,防止意外发生。最后,声音景观的营造同样重要,通过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或利用自然声源如流水声、鸟鸣声等,营造宁静和谐的氛围,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提升精神状态。

  2.3 社交性设计

  社交活动对于老年人及残疾人士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园林作为公共开放空间,为他们提供了与外界交流互动的机会。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应注重促进人际交往的空间构建。例如,设置多功能活动区,定期举办各类文化娱乐活动,吸引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参与,增进相互了解和支持;开辟专门的儿童游乐区,鼓励家庭成员陪伴老人一同游玩,享受天伦之乐;设立信息公告栏,及时发布园区动态及周边资讯,方便老年人及残疾人士获取所需信息。此外,还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如智能导览系统、在线预约平台等,简化入园流程,提高服务效率,让每个人都能轻松享受到园林带来的乐趣。

  3. 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园林规划设计应当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理解和满足老年人及残疾人士的实际需求,通过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设施配置和服务提供,打造一个安全、舒适、友好的公共休闲场所。这不仅是对党的十八大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战略部署的具体落实,更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我们期待着未来更多充满人文关怀的园林作品问世,为构建和谐宜居的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人文关怀》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32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