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利用优秀本土文化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是一篇蕴含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亮点、新举措、新部署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集中体现在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的第六部分用了一个章节1849字,全面阐述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一届执政理念。我想就文化强国战略谈一点体会:发掘和利用优秀本土文化,促进地方全面进步。
一、本土文化资源现状
文物普查表明:全县有不可移动文物11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建始直立人距今215万年;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考古发掘的古人类、动物类、生物类化石多达万余件。明年初,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将开始为期5年的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届时数量可观的大批流散文物也将记录在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表明:现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项:《建始丝弦锣鼓》、《建始闹灵歌》、《建始喜花鼓(黄四姐)》、《建始南乡锣鼓》、《建始花坪桃片糕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1个:《建始武丧》。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2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现存有2万余册古籍,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非常罕见。
二、开发利用本土文化资源的总体构想:有载体、有队伍、有产业、有精品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基础设施是承载文化资源的基本载体,是科普、传承、教育的基地。目前,我们还处于一无所有的尴尬境地,必须多方筹措资金,开放多元的融资主体,尤其重点和优先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丰富的文化活动场所,还能吸引外来游客,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增长。在建设过程中,应注重融入本地特色文化元素,使每一座建筑都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的窗口。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确保设施的长期有效运营,真正发挥其社会效益。
2、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亟待建立鼓励从事文化事业,潜心创作文化产品的激励机制,不断孕育文化新产品和文艺精品的诞生。一方面,要加大对现有文化工作者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层次的文化人才,特别是那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专业人士,为本土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举办各类文化竞赛等方式,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文化创造的热情,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在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路径,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例如,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既满足市场需求,又弘扬了民族文化。同时,依托丰富的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体验,提升地方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此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好生态环境,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的文化遗产破坏。
四、打造文化精品工程
为了更好地展现本土文化的魅力,有必要实施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精品工程。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专家团队深入研究和挖掘本地历史文化内涵,编纂出版相关书籍资料,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二是支持艺术团体创作反映时代特征、展现地域风情的优秀剧目,如话剧、歌剧、舞剧等,并定期举办公演活动;三是开展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如民俗节、美食节、音乐节等,让群众在参与中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四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VR/AR技术、数字媒体平台等,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扩大受众范围。
五、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
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合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互派代表团、举办展览、联合拍摄影视作品等形式,不仅可以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还能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促进本土文化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更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参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也要主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总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责任感,深入挖掘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不断创新文化发展方式,努力将地方建设成为文化繁荣、人民幸福的美好家园。这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让我们携手并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发掘利用优秀本土文化的思考》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32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