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企业壮大支柱 推进工业转型发展

  应城物华天宝,资源富集,素有“膏都盐海”之称,是一座新兴工矿城市。石膏、岩盐、温泉并称“应城三宝”,名扬四海。我市工业始于明清,兴于建国以后,发展于改革开放时期。建国以来,我市历届党委政府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推进应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始终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和“工业强市”战略,采取务实有效的措施,促进企业做大和支柱产业提升,全力推进“两个”转变,实现了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做大做强,工业发展的特征更加明显

  1、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我市形成了以资源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盐业化工、石膏建材、机械制造、轻纺塑料、食品饲料构成我市五大产业支柱。以盐业化工和精细化工为主导的化工产业集群是全省67个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之一,20xx年化工产业集群完成工业总产值145.5亿元,比上年增长56.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的75%。

  2、经济总量显著扩大。到20xx年底,全市工业企业数2543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达到166家,资产总量108.1亿元。20xx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3.9亿元,比上年增长53.3%,实现销售收入185.6亿元,比上年增长49.8%,实现利税18.9亿元,比上年增长52.4%。

  3、骨干企业迅速成长。坚持实施扶优扶强战略,通过改革盘活、技术改造等途径,企业规模不断做大,一批骨干企业迅速崛起。到20xx年底,全市16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年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52家,占166家的31.3%,其中:过20亿元的有1家,过10亿元的有2家,过5亿元的有3家,年销售收入在20xx万元至1亿元的企业有87家,占166家的52.4%。

  4、技术创新步伐加快。高新技术是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是走新型工业化的必然之路。近几年,我市企业每年投入20多亿元,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20xx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1%,较20xx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特别是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我市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如某公司研发的高性能复合材料已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某生物科技企业开发的生物制药产品远销欧美市场,为我市工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优化环境,工业发展的支撑更加坚实

  1、政策环境持续优化。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应城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应城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出台,为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我市还建立了企业服务专员制度,为每一家规模以上企业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2、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我市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xx年至20xx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300亿元,用于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铁路、国省道为主骨架,县乡公路为补充的立体交通网络,大大缩短了与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提升了物流效率。同时,我市还积极推进电力、天然气等能源设施建设,保障了工业生产的能源供应。

  3、人才支撑日益增强。人才是工业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人才工作,通过实施“应城英才计划”“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等项目,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20xx年,我市与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设立了多个产学研合作基地,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此外,我市还注重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每年培训各类技能人才1万余人次,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能人才保障。

  三、绿色发展,工业发展的底色更加鲜明

  1、环保意识深入人心。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市广大企业和市民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市政府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引导企业和市民树立绿色发展理念。20xx年,我市举办了“美丽应城·绿色行动”主题宣传活动,吸引了数千名市民参与,进一步增强了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2、污染治理成效显著。为改善环境质量,我市加大了污染治理力度。20xx年以来,我市累计投入资金10亿元,用于大气、水、土壤等污染治理。通过实施“蓝天保卫战”“碧水行动”等专项治理行动,我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xx年的75%提高到20xx年的85%,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从20xx年的70%提高到20xx年的90%。特别是针对工业污染问题,我市严格执行环保标准,淘汰落后产能,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

  3、循环经济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20xx年,我市被列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目前,我市已建成多个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如某循环经济园区内,多家企业通过资源共享、废物互换等方式,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据统计,20xx年,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指数达到80分,位居全省前列。

  四、创新驱动,工业发展的动能更加强劲

  1、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为提升创新能力,我市积极搭建各类创新平台。20xx年,我市成立了应城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咨询、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服务。同时,我市还与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建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20xx年,全市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累计达到30家,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研发投入逐年增加。近年来,我市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xx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达到25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2.5%,较20xx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其中,某生物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10%,处于行业领先水平。高投入带来了高产出,20xx年,全市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50件,同比增长30%。

  3、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市积极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20xx年,我市成立了应城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搭建了线上线下的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同时,我市还出台了《应城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意见》,对企业购买科技成果、实施技术改造等给予政策支持。20xx年,全市共促成技术交易合同120项,技术交易额达到10亿元,同比增长40%。

  五、开放合作,工业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

  1、招商引资成果丰硕。近年来,我市坚持开放发展理念,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20xx年,我市成功举办了“应城市投资贸易洽谈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前来考察洽谈。会上,我市共签约项目50个,总投资额达到300亿元,涵盖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20xx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5亿美元,同比增长20%。

  2、对外合作不断深化。为拓展国际市场,我市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20xx年,我市组织企业参加了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等国际展会,展示了我市企业的最新产品和技术,提升了我市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同时,我市还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20xx年,我市与德国某市签署了友好城市协议,双方将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

  3、区域协作持续加强。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市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20xx年,我市与周边城市共同签署了《区域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在交通、产业、环保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20xx年,我市与某市联合申报的“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获批为国家级高新区,为两地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综上所述,应城市在工业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以盐业化工、石膏建材、机械制造、轻纺塑料、食品饲料为主的五大产业支柱,经济总量显著扩大,骨干企业迅速成长,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同时,我市通过优化政策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人才支撑,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通过加强环保治理、发展循环经济,使工业发展的底色更加鲜明;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通过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深化对外合作、加强区域协作,拓展了工业发展的空间。未来,我市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将应城建设成为工业强市,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做强企业壮大支柱 推进工业转型发展》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31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