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分析

  【摘要】当前青少年暴力犯罪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其现状日益严重,令人忧虑。青少年暴力犯罪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当前青少年暴力犯罪占各类刑事犯罪总数的比例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青少年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神圣使命,需要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关键字:青少年 暴力犯罪 原因分析 对策

  一、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概念

  (一)青少年按照我国法律规定,未满18周岁的为未成年人,已满18周岁的为成年人。然而在未成年人中有一部分为少年,在成年人中有一部分为青年。关于青少年的年龄界定,根据发展心理学较为通用的划分标准,青少年时期应该是指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及青年晚期(17、18岁—24、25岁)的统称,即青少年是指年龄在11、12岁至24、25岁之间的社会群体。我国刑法第十四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强奸、放火、贩毒、爆炸、投毒罪的,应负刑事责任。”这表明,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如果未犯上述罪行,则不负刑事责任;而未满14周岁的人即使实施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也不认为是犯罪,不负刑事责任。所以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青少年主体的年龄界限应为14周岁至25周岁。在犯罪学研究及司法实践中所指的青少年,一般也是指14周岁至25周岁的人。

  (二)青少年暴力犯罪所谓暴力犯罪,是指凭借其自身的自然力或借助一定的、具有杀伤性能的器械以强暴手段或以其他危险方式,对人或物施暴并造成了一定损害后果或有造成损害危险地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这里所说的使用暴力,不仅包括直接的身体攻击,如拳打脚踢等,还包括使用武器或其他工具进行的攻击。此外,威胁、恐吓等心理上的暴力行为也属于暴力犯罪的范畴。青少年暴力犯罪特指在上述年龄段内的青少年所实施的此类犯罪行为。这类犯罪不仅严重侵害了他人的生命健康权,破坏了社会秩序,而且对青少年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青少年自身原因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首先,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可能导致情绪波动较大,加之缺乏足够的自我控制能力,青少年在面对冲突时更容易采取过激的手段解决问题。其次,青少年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如一些影视作品中的暴力场面可能会被他们模仿,从而增加暴力行为的发生概率。再者,部分青少年由于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和理想,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辍学,这些消极因素都可能成为他们走向犯罪道路的推手。

  (二)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至关重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庭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导致孩子缺乏必要的关爱和支持,容易产生叛逆心理。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过于宽松,缺乏必要的管教,使孩子从小养成了任性妄为的习惯,长大后难以遵守社会规则。还有的家庭内部关系紧张,经常发生争吵甚至家暴,这种负面的家庭氛围无疑会加剧孩子的心理负担,使其更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作为青少年接受系统教育的主要场所,承担着传授知识、塑造人格的重要职责。但目前我国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仍存在偏差,过度强调成绩而忽视对学生品德教育的关注,导致一些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优秀,但在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此外,校园欺凌现象屡禁不止,不仅伤害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也为加害者埋下了暴力倾向的种子。学校对这类问题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机制,使得校园成为青少年暴力行为滋生的温床。

  (四)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娱乐休闲的重要渠道。然而,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开放性也为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一些暴力游戏、色情网站等有害内容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诱导其模仿犯罪行为。同时,社会转型期带来的就业压力、贫富差距等问题也对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部分青少年因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为了追求物质享受而走上盗窃、抢劫等犯罪道路。此外,社会治安状况不佳,某些地区犯罪率较高,也容易诱发青少年的好奇心,促使其尝试犯罪活动。

  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对策

  (一)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

  针对青少年暴力犯罪频发的现象,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将法律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法庭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同时,组织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专业人员走进校园,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已经表现出轻微违法倾向的学生,要及时进行个别辅导,引导其认识到违法行为的危害性,避免事态恶化。

  (二)优化家庭教育模式

  家长应当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注重与孩子的平等对话,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以身作则,传递正能量,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对于性格内向、自闭的孩子,家长更应耐心倾听其心声,鼓励其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培养社交技能。当发现孩子存在不良行为时,家长应冷静分析原因,采取合理措施加以纠正,切忌简单粗暴地打骂责罚。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共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三)深化学校德育改革

  学校应转变传统应试教育思维,构建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强化对学生的品德教育。除了传授基本的道德规范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化解矛盾冲突。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邀请专家教授讲解青春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对于遭受校园欺凌的学生,学校应及时介入,提供必要的心理援助,防止其产生报复心理。同时,加大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惩处力度,营造安全友好的学习环境。

  (四)净化网络环境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互联网内容的监管,严厉打击制作传播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行为,从源头上切断有害内容的传播途径。网络平台运营方应建立健全用户实名制管理制度,完善举报投诉机制,确保网民能够在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中浏览信息。针对未成年人上网时间长、自控力差的特点,家长和教师要加强监督指导,引导他们合理安排上网时间,选择有益身心健康的网络资源。此外,还可以开发设计更多寓教于乐的线上教育产品,丰富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社区作为连接家庭与学校的重要纽带,应在预防青少年暴力犯罪中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社区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吸引青少年积极参与,拓宽他们的兴趣爱好,减少闲散时间,降低犯罪风险。另一方面,社区工作人员要主动走访辖区内的困难家庭,了解其实际需求,提供必要的帮扶支持。特别是对于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更要给予特别关注,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避免其因心理失衡而误入歧途。同时,社区还可以设立专门的青少年事务办公室,聘请专业社工负责接待咨询、调解纠纷等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综上所述,青少年暴力犯罪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只有通过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部门的协同配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控体系,才能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从根本上遏制青少年暴力犯罪现象的发生。在全面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基础上,我们还应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构建更加完善的青少年犯罪预防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分析》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文章地址:http://www.sanweiyuan.com/news/31869.html